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参与歌曲的演唱,并准确表达音乐中的情感。

  2、学生能初步处理音乐作品,并且能够恰当的利用歌曲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够对他人的演唱进行客观的评价。

  4、学生能基本熟悉一个升号调的首调唱名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创新手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对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又来到了我们共同唱歌跳舞的欢乐时光!首先让我们跳起来,动起来,一起放松心情好吗?师生共同表演舞蹈《青春舞曲》。

  2、采访客人:

  (1)今天教室里来了很多客人,请同学们问一下他们都是什么民族的?

  (2)介绍教师的民族:汉族

  3、欣赏FLASH影片《家乡》。

  三、实践体验、学唱歌曲《甜甜的大家园》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也蕴育了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族歌曲。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倾听一首歌曲。

  2、初听歌曲。

  3、提问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歌曲《甜甜的大家园》

  5、再次感受,当你闭上眼睛倾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

  6、让我们来一同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再次欣赏歌曲。(课件)

  7、看到美丽的景色,老师都忍不住想唱歌了,你们欢迎吗?教师范唱。

  8、自学请为歌曲分段,每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感情来演唱?

  9、分组合作学习

  一组用“嗒”伴唱;一组主唱;一组用自制道具伴奏;一组用舞蹈表演。

  四、歌曲创新改编,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1、提问:我们的家乡是哪里?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那么就让我们做一次“小小作词家”,把这首歌改编成《美丽的大家园》

  2、学生朗读自编的歌词。

  3、随音乐热情的演唱《美丽的大家园》。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第2篇)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一年级

  科目:音乐

  2、课时:1课时

  3、教学准备:鹅图画、打击乐器、碟片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

  2、明确休止符的用法,感受四二拍的强弱。

  3、能用中速稍慢的速度演唱歌曲,能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兴趣,已达到诗歌和音乐的结合。

  2、用小乐器、身边发生的东西为歌曲伴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音乐。

  3、通过律动、表演来感受音乐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乐曲中描绘的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体会歌曲中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教学难点:休止符的用法,并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三、教材分析

  《咏鹅》是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一年级下册第八课《读读、唱唱》的第二课,本课选自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古诗词内容。作曲者运用古曲“关山月”的韵律为古诗《咏鹅》配音乐,歌曲是四二拍,音域控制在六度以

  内,没有大的跳进,曲调简单、清新、优美,琅琅上口,让学生在听觉、视觉的欣赏中加以朗诵、吟唱,使之感受到《咏鹅》这首歌中那特有的华夏情韵、栩栩如画的美境、天真活泼的童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及策略: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因此课堂不能太死板,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启发和诱导,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

  朗诵法、欣赏法、教唱法、聆听法、吟唱法、表演法

  五、教学过程:

  以情感为纽带,组织教学

  1.学生随音乐《幸福拍手歌》起立,跟老师做律动。

  2.师生唱歌问好,快乐的音乐四十分钟开始。

  激趣导入,新歌学唱

  (一)导入歌曲

  1、出示美丽的鹅图画。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你们见过吗?说一说你看到它的样子吧。同学看了图你们还会想起哪一首古诗来呢?谁能来告诉老师?

  2、齐读古诗《咏鹅》。

  3、出示歌谱。

  师:老师朗诵诗词,学生听一听老师朗诵的有什么不同?师相机讲解四分休止符在音乐中的作用,并用手势帮助理解。(板书:四分休止符)

  4、根据讲解,学生再次朗读歌词。

  (二)学唱歌曲。

  1、播放音乐视频,学生听歌曲,谈感受。

  师:请学生认真听听,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教唱歌曲。

  (1)、师教唱歌词,学生学唱,并用手势表示四分休止符。

  (2)、再教唱,将四分休止符记在心里,自动空拍。

  (3)、师根据学生唱的不足的地方作为重点再教唱。

  || 曲 项 向 天 歌 。|

  || 鹅, 鹅, 鹅 。|

  (4)、师生齐唱后,学生再齐唱。

  (三)、巩固学习。

  1、师生接力唱(2遍)。

  2.播放音乐,拍手拍腿唱。(讲解拍的轻重)

  3、两人合作拍手唱。

  4、播放音乐,学生上台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余学生拍手拍腿伴奏。

  5、拿身边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一边为歌曲伴奏,一边唱。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音乐,只要你用心去发现。

  (四)、创作表演,自我感受

  1、随着音乐师生一起跳一跳、唱一唱,体会鹅的悠闲自在。

  师:我想这样来表演歌曲。(师表演)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表演呢?(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围成圆圈一起表演,你想怎样做就怎样做。

  2、画一画,创作表演,展现鹅的美。(没有画画的同学,为画画的同学伴唱)

  3.一边唱歌一边跳着离开音乐教室。

  课堂小结

  有感情的齐唱歌曲《咏鹅》。

  六、教学反思

  优点:

  1、紧扣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从欣赏鹅图画到回顾唐诗《咏鹅》,再到学唱歌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听、学、唱、演几个步骤,使学生唱会这首歌曲。整堂课的教学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难点突破。

  体会鹅的形象和新歌的学唱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通过师生接力唱、男女生接力唱、拍手唱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感情演唱歌曲,明白休止符的用法。又通过乐器伴奏、表演、绘画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了鹅的悠闲自得的形象。

  3、课堂氛围和谐。

  整堂课的教学我都以学生朋友的身份进行教学,很快的和学生融为一体。当我出现错误是我会主动地向学生道歉,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当拍手唱和表演时我也会和学生一起进行,创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4、课堂结构完整。

  从激情导入到新歌学习,再到唱歌表演离开音乐教室显得整堂课教学非常完整。

  不足:

  课堂上采取的激励手段不是很丰富,个别学生没能投入到课堂。特别是课堂刚开始,学生胆小发言不积极,这和我的激励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我觉得我的应对还是不够灵活。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第3篇)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红帽》

  2.创设森林情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演唱叙事歌曲《小红帽》,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快乐,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根据故事情节,通过力度变化,在听听、唱唱、演演等活动中,指导学生能用愉快明亮的声音唱好歌曲。

  【教学重难点】

  用愉快、明亮的歌声演唱歌曲,注意一字多音处的词曲的搭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在《水族馆》乐曲中,学生律动表演。

  (二)欣赏一段表现森林的音乐,启发学生创编森林的音响

  设计说明:在《水族馆》乐曲中,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又通过一段音乐,把学生由海底世界引入了宁静的森林。再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老师启发学生用肢体、打击乐器创设森林情境。

  二、学唱《小红帽》

  (一)感受歌曲

  1.教师范唱,学生说说小红帽的故事,了解歌曲内容。

  2.在律动与打击乐器敲击中,感受歌曲节拍、情绪等各音乐要素。

  (二)学唱歌曲

  1.出示谱例,跟琴拍节奏,找找歌曲六个乐句的异同点。

  2.用各种方式对唱,达到熟练掌握。

  3.先默唱,找到易唱错的地方,再跟唱,解决歌词中的难点,加以解决。

  4.歌曲处理

  (1)解读歌词,结合表演唱,唱出歌曲中的情绪变化。

  (2)配合歌曲的情绪变化,加入小乐器共同表演。

  设计说明:

  1、教师在歌谱的书写中,可以借助不同色彩,帮助学生找到六个乐句的异同点。

  2、歌曲中的有些词语学生可能不完全理解,例:“僻静”,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共同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并启发学生唱好三、四乐句。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 学习歌曲《咏鹅》,背唱歌曲。

  2. 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乐曲中描绘的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3. 通过欣赏乐曲《口哨与小狗》,体会乐曲的情绪──欢快活泼。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并背唱歌曲。

  2. 体会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教材分析

  1.《咏鹅》是一首根据唐朝诗人骆宾王的著名诗篇创作的歌曲,由黄国群作曲,描述了鹅在湖面上自由游弋的神态。歌曲为五声宫调式,旋律流畅,为规整的四句式结构。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体会音乐中“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让学生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韵味,从而热爱中国文化。

  2.《口哨与小狗》又译为《吹口哨的少年与小狗》。它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1870—1943)于1905年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

  乐曲为单三部曲式C大调,2/4拍,在一个短小的引子之后,口哨以主奏“乐器”的身份加入,其他高音乐器为之衬托。由于这里运用了许多附点音符和三连音,音乐显得十分活泼而富于弹跳性,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小主人轻松、愉快的心情。经过一段过门后,进入乐曲的B段,它转到F大调上。这时,口哨停止,主旋律转给其他乐器演奏。因此,在音色上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描绘了小狗跟随小主人在马路上跑跑跳跳的可爱动作,同时,也描绘了街头喧闹的景象。再经过一段过门,A段再现。乐曲的结尾处出现小主人对小狗发出的两声招呼式的哨声,小狗立刻朝小主人欢叫着跑去……

  欣赏这部作品,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品中欢快活泼的情绪,培养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同学们都背过很多的古诗,在同学们会背诵的古诗中,有哪些是描写动物的诗?

  学生自由回答。

  二、《咏鹅》歌曲学习

  1. 背诵《咏鹅》。

  师:有谁会背诵这首诗?请背诵给大家听。

  全班背诵。

  2. 欣赏动画《咏鹅》。

  3. 朗读歌词。

  学生大声朗读歌词,体会诗意。

  4. 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聆听感受歌曲情绪。

  5. 教师简单地讲解歌曲中出现的四分休止符和反复记号,让学生了解它们在歌曲中的作用。

  6. 学生随歌曲《咏鹅》小声学唱。

  7. 教师纠正唱得不准确的地方。

  8. 聆听《咏鹅》伴奏,再次演唱歌曲,体会歌曲悠闲自得的情绪。

  三、创编表演

  1. 播放歌曲伴奏,全班各自即兴表演。

  2. 个别上台表演。

  3. 教师简单评价,鼓励全班同学大胆表演,把鹅的悠闲自得的样子表现出来。

  四、欣赏乐曲《口哨与小狗》

  1. 初听乐曲《口哨与小狗》音频,感受乐曲情绪。

  师:同学们听到了哪种动物的叫声?除了小狗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自由回答。

  2. 复听乐曲《口哨与小狗》音频。

  师:主人与小狗在做什么?他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3. 讨论乐曲情绪。

  师:乐曲的情绪怎样?我们能体会到小主人怎样的心情?你如何表达歌曲中的情绪?

  (可以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打击乐器或提醒学生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

  4. 再次聆听歌曲《咏鹅》和《口哨与小狗》音频,对比这两首乐曲的情绪。

  师:能不能说一说这两首曲子的情绪有什么差别?

  生:《咏鹅》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口哨与小狗》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

  五、课堂小结

  在快乐的音乐声中我们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回去能将今天学习的歌曲《咏鹅》唱给爸爸妈妈听。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第5篇)

  教学内容:

  演唱《我的中国心》

  教学目标:

  能认真听赏歌曲《我的中国心》,能哼唱其主旋律,感受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跟唱《我的中国心》

  1.老师播放《我的中国心》音乐。

  2.学生跟唱《我的中国心》,再次感受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二、欣赏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三、欣赏《东方之珠》

  这两首歌都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第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乐曲中描绘的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将耳熟能详的唐诗《咏鹅》改编成歌曲进行学习,相信他们一定颇感趣味,带着新鲜感来学习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体会歌曲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并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

  大背景图、各种图片、打击乐器、彩笔、图画纸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聆听法、模唱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情感为纽带,组织教学

  1.学生随音乐起立,跟老师做律动。

  2.教师微笑着面对全体学生:同学们好,我们快乐的音乐四十分钟又开始了。

  二、利用自然音源,创造声音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欣赏完之后,告诉老师,在这幅画面中出现了哪些声音?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风声、水声、小鸟唱歌、鹅叫……)

  师:我们能不能自己来创造这些声音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创造、模仿出这些声音。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自备的物品和教室里现有的音源,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这幅画面所表现的意境。他们抖动塑料袋、纸张、书本表现风声,用矿泉水瓶子装上少许水摇晃、撩起水桶里的水模拟水声,吹薄塑料纸、树叶、书本等模仿鸟鸣,用易拉罐互相碰撞、敲打塑料杯子等模仿鹅叫,教室里响起了风声、水声、鸟鸣、鹅叫声……)

  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学生创作情景图

  师:老师这儿有好多漂亮的图片(教师准备:荷花、荷叶、小鸟、鹅、小树等图片),同学们想不想用这些图片贴出漂亮的图画来呢?

  (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些图片贴到画面中相应的位置上,并把创作好的图画用语言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利用孩子喜爱作画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创作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营造出了这首诗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导入歌曲

  师:老师听说大家都能背诵好多好多的古诗了,那么,同学们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会想起哪一首古诗来呢?谁能来告诉老师?(老师找一个学生起来背诵《咏鹅》)

  师:读的真好!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下的,诗中描绘了鹅在水中游水好戏、悠闲自在的情景。

  1.学生跟老师来朗诵诗词。

  2.跟着音乐一起来朗读。(播放Flash动画)

  3.学习歌曲。

  师:音乐与古诗是相结合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这首唐诗谱写的歌曲《咏鹅》。

  (1)放范唱录音,学生听歌曲的情绪──优美的。

  (2)出示歌谱。教师简单地讲解歌曲中出现的四分休止符和反复记号,让学生了解它们在歌曲中的作用。

  (3)教师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4)学生跟范唱音乐模仿口型,默唱歌曲。

  (5)学生跟音乐轻声的演唱歌曲。

  (6)让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学习歌曲时,采用听唱法,通过反复听赏,使学生获得了音乐美感,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获得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四、课堂延伸

  师:刚才,我们用优美的歌声来表达了对这首歌曲的喜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呢?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1、展示板镲、腕铃、地鼓等乐器,每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教师告知并展示使用方法)。

  2、板镲用在每小节定节奏(2拍子),腕铃定在每小节第一拍定节奏,地鼓在休止符处敲击。

  3、分乐器展示表演。

  4、合奏展示,教师与学生观众给与评价与鼓励。

  5、出示PPT“小提琴与大提琴“图片,分别听听他们的.音色。

  6、猜一猜

  分别用小提琴与大提琴演奏《咏鹅》,请学生猜一猜分别是谁演奏的。

  7、说一说,小提琴与大提琴演奏的《咏鹅》分别有什么不同?(小提琴音色明亮、活泼、细腻,大提琴情感浑厚丰满、深沉)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快乐的四十分钟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唱着这首优美的歌曲,带着愉快的心清离开教室。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乐曲中描绘的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歌曲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并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头饰等。

  四、教学过程:

  组织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音乐课又开始了,今天的课上,老师请来一位动物朋友,让我们来猜猜看,它是谁呢?

  2、播放歌曲伴奏,师出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

  生:鹅。多媒体出示鹅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大白鹅的样子即主要特点。

  3、师:鹅是一种很可爱的动物,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唐朝,有一位诗人在他七岁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歌,诗中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大白鹅悠然自得游水的样子,你们知道是哪首诗吗?

  生答:《咏鹅》。

  师:是谁写的?能不能给老师们背诵一下?

  生背诵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认读歌词

  1、按节奏跟老师读歌词

  2、加上手势,边打节奏边读歌词

  3、认识休止符

  板书八分休止符,讲解:表示休止,空半拍。并配合手势教给学生读法,让学生了解它们在歌曲中的作用。

  师:找一找歌曲中出现了几个八分休止符?

  生:两个。 单独练习这两处带有休止符的小节

  (二)、学唱歌曲

  师:古人用诗歌表现对鹅的喜爱,今天,让我们把这种喜爱之情用最美的歌声唱出来吧,先来听听小朋友们是怎样唱的吧。

  1、播放歌曲《咏鹅》录音范唱。生可边听音乐边摆动身体。

  2、教师范唱,生拍手打节奏。

  3、学唱第一部分

  师按乐句教唱,生学唱。

  4、比较结束句的不同。指导学生边唱边动手画旋律线。

  5、学生齐唱第一部分,师伴奏

  6、学唱第二部分

  师按乐句教唱,生学唱。

  比较结束句的不同。指导学生边唱边动手画旋律线。

  7、出示表格,比较第一、二部分力度,指导学生用两种力度演唱歌曲

  (三)、巩固歌曲及展示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提示学生带有表情、注意强弱对比。

  1、学生演唱歌曲,师伴奏。

  2、分小组演唱,师生评价。

  3、律动表演。学生随教师进行表演唱。

  4、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奖励头饰

  欣赏另一版本的《咏鹅》,设问:你有什么不同感受?

  (情绪不一样,一首欢快活泼,一首优美抒情)师:同一首古诗,但作曲家给它们配上不同的旋律,情绪就不同了。

  三总结

  师:同学们,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无数优秀的古诗作品,不仅读起来是那么朗朗上口,唱起来又是那么悦耳动听。那你们想不想学更多的古诗歌曲呢?课下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更多歌曲,下节课我们来一起分享,好吗?

  下课。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第8篇)

  教学内容:

  1、通过钢琴和伴奏带教唱学生《清晨》和《晚风》两首歌曲。

  2、对比歌曲欣赏描绘早晨的《晨景》和描绘夜幕的中国筝曲《渔舟唱晚》.

  3 创造性地表演及编配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晨景》感受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的音乐。

  2、通过欣赏外国的晨景,学唱描绘中国晨景的歌曲《清晨》。学唱俄罗斯歌曲《晚风》,感受中国器乐描绘夜幕的音乐风格。

  3、对比国内、国外描绘早晨和夜幕的不同音乐风格。

  4、唱好二声部合唱,提高合唱表现能力

  5、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清晨》因四段歌词太长,所以选择1、3、4段唱,第2段由学生课后自己学唱。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清晨》第二乐段的曲调,重点是音准:“41|5”中的大跳要唱准。

  3、《晚风》第一小节的弱起部分,低声部合唱部分的演唱,以及全曲6/8拍的强弱对比。

  4、歌唱为主,欣赏为辅。

  教材分析:

  1、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乐曲的主题仅在五声音阶范围内活动,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

  2、筝曲《渔舟唱晚》

  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

  乐曲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乐曲的第二部分清跃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流行于当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因此人们称它为古筝,筝的形状狭长而扁平,琴体面板的音柱上架有很多条弦,均按五声音阶排列。筝的传统奏法是用右手弹奏琴弦,掌握音高和节奏,左手则在音柱左侧用按、滑、揉、吟等手法来调节弦音变化,美化音色,装饰旋律,双手密切配合就能奏出音色美妙、韵味浓郁的音乐来。

  3、歌曲《清晨》

  这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随后,歌曲在“D·S”反复后又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4、歌曲《晚风》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