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第1篇)
就在今日,我读了《希利尔讲世界史》,这本书是由希利尔写的,希利尔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家,毕生都从事于中小学生的教育,酷爱历史和艺术,喜欢旅行,十分了解孩子们的阅读习惯。
这一本书讲述了从地球形成一直到世界大战世界上所有重要的历史,我在其中,了解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我对希腊和罗马的历史最感兴趣,因为他们的智慧和勇敢。我忘不了斯巴达的三百勇士,忘不了那攻入特洛伊的巨大木马,忘不了奥利匹克竞赛的起源,更加忘不了那滑铁卢战役。读了这本书,让我流连忘返,醉心于世界历史中。用希利尔的一句话来说,最好的老师是能调动起学生的激情,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引导他们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更好的事物,并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正的文化注入学生灵魂深处的的老师。这个几乎无所不能老师是我们自己。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第2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变成了城市,电灯取代了煤油灯,简陋的私塾变成了美丽的校园。我们享受着科技的成果,却渐渐遗忘了过去。《希利尔讲世界史》着本书带领我们回到从前,领略古代人民的机智勇敢、心灵手巧。
《希利尔讲世界史》这本书无论哪一章都能够使你似乎身临其境,因为希利尔能够把战争写的气势汹汹,能把艺术品描写的栩栩如生,能把和平时代描写的繁华热闹,能够把政治时期的老百姓写得穷困潦倒。在这九十章中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感兴趣,它的爆发源自于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那个时候国家政治的分歧,与矛盾。似乎稍有些不顺心就要爆发战争似的,同时,我也明白了其实得到更多的朋友并不难并不难,只要你心胸宽广,能够容忍别人你就会有更多的朋友。
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历史故事,也告诉我们很多哲理,只要你细心品读,还会发现许多奇妙的事情!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第3篇)
这本书对我作用很大,因为它让我明白了我不知道的历史故事,使我的又认识了许多新的知识。
这本书不像别的书那样枯燥乏味,里面运用了许多幽默的手法,还有题目也特别新颖。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它让我收获很大,它让我知道:是谁发明了字母 ABC 、小巨人拿破仑等等。其中我最喜欢《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在奥林匹斯山上有 12 位神,他们各自掌管各自的工作,比如: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阿波罗是掌管太阳和音乐的神等等。里面还说天上的行星还用这些神的名字来命名。里面还让我知道了希腊人是如何祷告的。
里面还有许多的文章也让我受益非浅,比如:《特洛伊之火》、《造坟墓的人》、《历史上最长的战争》等等。这本书还让我改掉了一些坏习惯,我原本是一个不太爱读书的孩子,尤其是看到这些关于历史的文章,一看到头就大,可是这本《希利尔讲世界史》不仅让我改掉了这个不爱读书的坏毛病,还让我了解了许多知识,这真是一本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书啊!
我下次要把《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希利尔讲艺术史》统统买下来,回家认真品读,这样我的知识就更加丰富了。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第4篇)
作者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例子把历史说得栩栩如生,仿佛一切都近在咫尺。此书令人称道,书中没有满腹积怨,处处充满卓绝的远见和幽默感。当你遇到困难时,只要想一想书中的人物是如何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只要你乐在其中,愿意去探寻分享,总能领悟到这些文化的共同之处。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没有了知识我们什么也干不了,读了这本书会让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书中的孩子们自由自在,他们都在想常人不敢想,不可能的事情,他们自由自在,总是对周围的食物充满了好奇,就如同初生的月亮一般。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第5篇)
寒假里妈妈建议我看看《希利尔讲世界史》,我无可奈何地翻了翻,本以为历史书都是枯燥乏味,读起来味同嚼蜡的。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头我便被书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和颇有异域风情的插图给吸引住了。
本书的作者希利尔是一位天生的好老师,他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像棒棒糖、洋娃娃、机器猫一样深受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欢迎。
这本书讲述了从万物起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史,它以极其幽默、生动的方式告诉我们这段非常漫长的时间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很厚,但是读起来似乎非常薄,因为一点也不枯燥,反而令人觉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就像一位风趣幽默的妈妈在耳边娓娓动听地讲述着各种精彩的睡前故事。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中国、古印度和古巴比伦。我们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和火药,被称为“奇妙的小魔针”和“具有魔法的药粉”,真是太有趣了!
再说“古希腊”,你们知道吗?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在那举行的呢!那里还出了许多有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比如阿基米德和苏格拉底。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酷爱雕塑的米开朗基罗;被称为“万能博士”的达芬奇……都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带我们走进智慧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这本书寓教于乐,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让你增加内涵,仼你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尽情遨游,所以我极力推荐这本书。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第6篇)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希利尔讲世界史》的书,从这本书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书的作者就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希利尔。
书中讲述了从公元前6000年至今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如:国家的兴衰、习俗的由来……其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描写古时候人们生活的那部分文章。
书中介绍了当大旱来临时,庄稼都干枯了,人们没有粮食吃,不得不以树皮、野菜来充饥,到最后树皮、野菜也吃光了,很多人都活活饿死了……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都非常珍惜粮食,即使在丰收的年月,也毫不浪费一点粮食。
可现在看看我们周边的一些人,经常铺张浪费,在饭店里吃饭,有好些饭菜只是吃了一点点,最后都剩在那儿,倒掉了……看着都让人心痛!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xx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20xx亿元可以资助多少贫困的学生?又可以盖多少希望小学呢?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社会进步了、生活富裕了,不需要太注意节俭了。要我说,虽然社会进步了,但勤俭节约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就是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家长也都要求孩子必须吃完饭后才能吃零食。就连外国人都明白的道理,我们居住在这个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却很少有人再注意节俭了……真得令人汗颜!
所以我希望全社会的人们都积极行动起来,谨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个道理,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第7篇)
以前,我喜欢读中国历史类的书,在哪些书中我认识了许许多多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知道了中国古代许多的战役,读完这一本本的书,我大概明白了中国发展的历史。而一本《希利尔讲世界史》为我打开了认识外国历史的大门。
这本书先是从万物的出现讲起,讲了人类的出现,人类怎么从石器时代演变到现代的。和其他历史类书不同,我读过的有些历史书都很枯燥、单调、没意思,让人读了一遍都没兴趣再读了。这本书呢,像一位老师饱含激情地在给学生讲故事,它用那活泼、愉快的文字吸引着每位读者,让大家读了一遍还想读,手不释卷。
这本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吸引着我,坚硬如铁的斯巴达人,他们的残酷让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犹太人的王所罗门,他的智慧真的让人敬佩;爱林匹克的桂冠让我了解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来历;世界的另一边,印度,讲述了佛教的创始者,乔达摩是怎样传教的;少年国王亚历山大,在20岁开始征服世界的故事;中国人自己的世界,讲述了我们中国的伟大发明和智者孔子的故事;小巨人拿破仑,他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一生只有一次被打败。书中还有其他许多小故事,它们同样也让人喜欢。书中的插图都是非常精美,有的是世界名画的照片,有的是世界级的雕塑,还有古代的地图和名人的照片。这些插图让我更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希利尔讲世界史》系列,还有另外两本书,我非常想看,希望妈妈会给我买。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第8篇)
《希利尔讲世界史》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很自然会想起小时候读的《世界五千年》和《上下五千年》之类。不过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历史书,这本书一问世便在美国轰动,并不断再版,成为英美等国著名的儿童读物。
给孩子看的历史读物,多是不成系统的历史故事,要么就是历史事件缩写。而作者希利尔首创编年史的讲述方式:他兼顾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行文中渗透历史年代的概念,让孩子们了解时代全貌、认识历史全景。他用孩子喜欢看的文字将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娓娓道来,“从前有个小男孩,就像我一样。他早晨7点钟以前必须待在床上,直到全家人准备起床才能起来。于是他常常躺在那里想各种各样古怪的问题……”在这悠然的笔调之下,希利尔讲着一个又一个让人兴味盎然的历史故事。
书中作者对于历史的讲述会让我感觉身临其境,同时也触发我对希利尔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思考。书中作者对知识的选择抹平了多和少的界线,甚至对主题和内容的“重要性”也不屑一顾。书中诸多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没有入选,希利尔所说的“重要”在于:这个人,这件事,孩子能理解吗?喜欢吗?能通过它建立起历史的映象和整体框架吗?《希利尔世界史》是年代为经,地域为纬,把不同国家地区穿插着讲,为孩子建立一个世界历史的框架,以期待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将框架逐次填充。知识的多少,有意无意间,总是会多起来,只是快慢而已。但只有在真框架、真精神的引领下,知识才能到达它应该到达的位置,才能成为一个人的识见,而不是死的知识点。
作者字里行间,让我感受到他把孩子看成真正的“孩子”,而不是把他们仅仅当作灌输的对象、当作应付考试的机器。做到处处尊重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理解力,平等地看待孩子,而不是时刻俯视他们。正因为他确实是位爱孩子的作者,他懂得孩子们的心声,懂得孩子的真性情,他的文字才生趣盎然,比如说到我们是如何知道远古发生的事情时,希利尔会这样告诉孩子们:“猜测有很多种。如果我伸出两只拳头,要你猜哪只手握有硬币,这是一种猜测。你要么猜对要么猜错,一切全看运气。还有另一种猜测。比如下雪的时候,我看见雪地上有鞋印,我就会猜刚才一定有人经过,因为鞋子是不会自己走路的。这种猜测就不是碰运气,而是靠常识。因此,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过去的时空,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时的一切,却仍然可以猜测到许许多多发生在古代的事情。”希利尔总是能用很直接的语言,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思路,把问题讲得通通透透。这样的文字就能深入他们的心。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去悉心体会,关注,要顺着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认真对待孩子们的意见和诉求。用“爱”躬行自己的教育实践,正如希利尔所说“最好的老师是能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对知识渴望,引导他们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更好的事物,并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正的文化注入学生灵魂深处的老师。”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第9篇)
希利尔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酷爱历史和艺术,喜欢旅行。担任美国著名学府卡尔维特学校第一任校长,创建了卡尔维特教育体系。
他写的这本书讲了世界上各国发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从十字军东征,到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孔夫子,英国的伊丽莎白,意大利的克里斯托费,哥伦布等伟大人物通过时间阶梯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帝国的强大与衰败,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和独立的重要。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是一本基础的历史教材,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它不是干燥乏味地讲述,而是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辩论的形式导入。方式奇特,妙不可言,书中所倡导的时间阶梯,人名重复随文发向等方式,别开生面,分量不多不少,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些叙述给历史框架注入了血肉,使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不仅吸引读者,而且看了回味无穷,有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有助于我们孩子对历史的有效认知和思考,让我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无穷的乐趣。
希利尔提倡的教育方法也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他认为历史要教得活跃,不能死板的让教师在教室来回踱步,干巴巴地讲课,可以通过又说又唱,还可以把一些地图画在黑板上,地板上,草场上,为了举例证明一些要点,还可以利用课堂跳马,甚至倒立等动作配合,这样的特殊听课的效率肯定好。
我觉得历史课可以这样上,其它课更可以这样上。记得四年级下半期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作文课叫《护蛋》,在老师的别开生面的安排下,通过护蛋行动,人人动手,个个体验,大家把自己作文《护蛋》的内容写得具体,生动,逼真,每个同学的作文写的特别特别好。我还得了个九十六分的高。还有一堂生动的科学课也是如此。如果都按照希利尔的教育方法上课效果肯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