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教学反思(第1篇)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观潮》的教学反思(第2篇)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文中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节课重点学习潮来时,通过观看视频、听课文录音、看课件听声音、观潮形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让学生一睹大潮的风采。然后让小组讨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而小组讨论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果,小组讨论不积极。

  学完文章后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了潮的成因及钱塘江潮的成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纵观整节课,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本该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的环节没有完全展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时间管理,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给学生搭设了的学习舞台,然而课堂上却只有部分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尽情地发挥、表演。在以后的课堂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一些学生不习惯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鼓励那部分不爱发言的学生,让他们有信心参与课堂。

  一节课结束了,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高度重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逐渐完善自己的课堂。当然了,仅靠自己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多向前辈学习。

《观潮》的教学反思(第3篇)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比较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忙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观潮》的教学反思(第4篇)

  《观潮》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有得必有失,遗憾地是学生在朗读时还没有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只重视音扬顿挫,声音宏亮,对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只是浮在表层上,没有流露出真情实感。我想:如果在制作课件时,录取真实地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景象,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在朗读时自然而然地就会读出大潮到来时雄伟、壮观气势。

《观潮》的教学反思(第5篇)

  《观潮》是以绘写自然景观为主的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本文,除了疏通文言字、词、句的意思外,我还重点抓住了加强学生对“势极雄豪”的浙江潮的直观感受,陶冶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的情感;抓住本文第三段中对“吴儿善泅”的描绘,拓展至让学生对我市、我省,乃至我国各地人文风习加以了解和认识的层次;通过对精炼传神的叙事、写景语言的体味,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

  一、直观触动兴奋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本人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有意把多媒体课件中从中央电视台辑录下来的一个钱塘潮实景片段放至第二课时开始时播放,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通过语言描写在脑海中“播放”过有关钱塘潮情景的片段,所以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希望能目睹真正钱塘潮的潜在心理期待,当他们看到配以“大如雷霆”的声响的排山倒海,吞天沃日的钱塘潮景观时,无不给她那摄人心魄的气势所吸引了,激起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从浙江来的同学现身说法谈感受,个别同学除对具体细节:如会否淹没农田、道路,对城市建设造成毁坏,对农村经济造成损失外,还表示如有适当时机,会直接到现场去观看和感受一下潮水的“雄豪”。这一安排,本人认为正是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与教学智慧。

  二、即兴而发,收获意外成果:

  本课是教授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刚好有番禺区的几位中学老师来我班听课。本人在讲到第三段“吴儿善泅”的内容时,为诠释各地均有本地区的风习,灵机一触便想到了番禺区龙舟竟渡与“飘色”,由于我们花都区与番禺区地域极为接近,有的学生对这两项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多即使没有目睹也早有耳闻,完全没有耳闻目睹的也可以在以后方便的时间里亲到现场感受一番,所以学生很快便对本段内容理解和接受了,而且包括听课老师在内的现场听课者均对次表现出几浓的兴趣,课后番禺区的几位中学老师还盛情邀请本人到其家乡再次体味龙舟竟渡与“飘色”的独特魅力。此举虽有卖乖讨巧之嫌,却收到极佳的效果,不能不说是本人的“得意之作”。

  三、体味语言,让想象插上翅膀。

  课后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形象的翅膀,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海潮的雄奇壮观,把水兵娴熟的作战技艺表现出来,并通过观潮人群的盛况,侧面表现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此项训练除“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句未能准确透彻地理解外,(大多是“鼓声”未能准确理解为潮涌时的声音而理解成士兵门击鼓的声音)其余句子均能准确传神地把原词的内容与神韵传递出来。

《观潮》的教学反思(第6篇)

  《观潮》是孩子们进入四年级学习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我任教小学语文所教的第一篇课文,原本两个课时的课文,我花费了三个小时讲完,从课文内容到写作手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还是意犹未尽。孩子们学习了《观潮》我也通过第一课学会了很多。

  首先,教学上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安排教学内容。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务工子弟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没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为他们的学习创造很好的条件,语文学习明显落后于关内的学校。所以在教这些学生语文的时候,重点要放在基础知识理解上面,包括:

  1、字词的读音、书写、字义;

  2、课文朗读通顺到流利即可,若是能够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更好。只有在做好这两项的基础上再进行课文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拓展训练才能够收到应有效果。

  再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感受大潮的奇特与壮观;

  3、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重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只有目标一是需要着重提出来学习的,目标二和三都是在课文学习中领悟到的。一篇课文的重点要突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正是犯了什么都抓的错误才导致这篇课文的讲解如此长,效果却不怎么好。

  然后,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教学语言。我是一个善于找茬,但是一般不夸奖人的人,但是现在我的职业告诉我,我要多多的去表扬身边的人,尤其是我的学生。课上我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还是少些,他们毕竟是孩子,大人都喜欢好听的话,何况是孩子,他们更加需要鼓励。

  最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细节。在教学中,老师的一言一行,一字一词都会被学生放大,所以无论在哪方面都要注意细节,尤其是书写上面,这节课就有被学生指出错误之处,但是自己意识不到,因为平常自己字迹潦草惯了,认为那样写就是正确的,没有考虑到在学生的眼里,他们学写字也才几年,需要极为正确和规范的书写示范。

《观潮》的教学反思(第7篇)

  正确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服务。本课程使用音频和视频录制。首先,播放江潮到来的录音,包括滚滚雷声和山体崩塌声。让学生想象和谈论他们所听到的,并达到“进入”的效果。之后播放潮水视频,第一次整体观看潮水,对大潮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相关句子用摄像机观看潮水视频,让学生感受潮水的氛围,更好地理解文章材料,第三次让学生边看边背诵,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情境教学法在本课程中得到了实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潮》的教学反思(第8篇)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思考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通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这学期教室里刚装上多媒体)在上完这课后,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运用过早时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也应思考“因课施教”。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趣味,读得津津有味。

《观潮》的教学反思(第9篇)

  《观潮》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以读为主,以读为本。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通过抓住课文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壮观的景象。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以学生跟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同时在朗读的时候,出示课文中描写江潮句子和相关的画面,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指导朗读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

  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还不够积极主动。除了客观的原因外,就是我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更好的起到鼓励的作用,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以后要多学习一些有效的评价方式,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观潮》的教学反思(第10篇)

  《观潮》一课在教学预设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四年级的孩子阅历较浅,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小朋友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的动感之美是首要问题。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抓的较成功:

  一、住住重点词句,品析词句,感悟课堂内容,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这两自然段这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之前的平静与潮来时的惊涛骇浪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及近,排山倒海之势,在教学时,在学生通过句乡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后,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整体的朗读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二、以“声”、“像”辅助理解,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等词语,让学生自己茉莉声音来理解,对各种形态的潮水则是在初步感知上配以录象辅助学生理解。

  三、以读感悟:我主要参取了以下读法:师激情范读,学生自读、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背诵。

  语文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拥有残缺的美,我总觉得在品词品句处理的时候过于零散,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总体把握。

《观潮》的教学反思(第11篇)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喜欢,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二、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采取体会重点词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体会文章从远到近的写作方法、比喻的修辞方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气势。但对于钱塘江大潮学生毕竟不熟悉,在充分的品词品句,想象、诵读之后,我又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教材为范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在带领学生理解语句的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体会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然后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练习运用,试着描写一下下雨的场景。这样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完成一个由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转变,让学生把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积累的好词好句,试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后面留给学生练习写作的时间不足,没能看到学生的习作。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我受益匪浅。希望大家开诚布公,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观潮》的教学反思(第12篇)

  学生已经四年级了,他们开始步入高年级了,在学习方法上应该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今天本节课我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写,本节课初见成效。

  这篇课文写作顺序清晰,学生只要认真读书都能找到,而且归纳的准确,我在板书方面也是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由于假期刚结束,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很多学习方法都忘记了,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扶着学生学习,默读思考:潮来之前的景象怎样?边读边画句子体会。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能找到句子,而且能进行概括,通过概括学生知道作者主要写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在通过朗读感受此刻的景象。

  学生在学习潮来之时,学生就能按照上面学习方法开始自己学习,效果很好。他们能准确的找到句子进行体会归纳,并能通过朗读读出潮来时的气势、壮观。

  由于没有发书,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少,相信今后会好,但是我看到孩子能主动学习的场景,心里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