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第1篇)

  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名字大家应该耳熟能详,而我家,也上演了一出“舌尖上的中国”。

  听说爷爷奶奶正做饺子,我一个名副其实的大闲人,也是该露露手了,便赶过去帮忙。我摩拳擦掌,把时时刻刻不离手的手套都脱了,随手抓一个饺子皮,学着爷爷的样,转转捏捏,往里头添馅。最后似变魔术一样捏了一道边,馅就老老实实地“躺”了里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饺子上会出现“皱纹”。我开始“加工”了起来,越捏越糟,适得其反,还破了一个洞。我把饺子扔给奶奶,想让奶奶帮忙“整容”,“不行,你的自己做,”老爸喝止了我,“刚刚某人还说…”我的脸瞬间涨的似滴出血来,一把抓过饺子,道:“看好了,我会!我是清白的!”“我看你的脸色的却是青一块白一块!”表哥调侃我道。我冷哼一声,学着奶奶的样,把饺子放水里滚来滚过去,一个光滑无比的饺子响当当地诞生了!我向爸爸看去,他却站不远处笑吟吟的看着我,顿时明白他用的是激将法,向他投一个坚定的眼神,我便继续埋头苦干。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子阳大师的手下,白白嫩嫩的饺子花样百出,改头换面,成了小兔子的形状,爱心的形状,成了我“蒋氏的创意饺子组!”

  “煮饺子喽!”随着爷爷一声大喊,饺子被端到了厨房,我们把饺子放入了锅里,饺子一个挨一个的锅里沸腾。

  等着,盼着,新出锅的饺子来喽!几分钟后,众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魔爪伸向盘子,狼吞虎咽。我也不例外,辛苦了这么多时辰,就坐等这一刻了,我一人就占了一盘,不一会儿就吞了下去,这么几个都不够塞牙缝,便捅了捅表哥:“看!灰机!”趁表哥的目光天空中飘荡,我抓住机会夺过他盘中的萝卜馅的饺子,迅速往嘴里一个接一个的送,滑溜溜的进了我的肚子,等表哥发现时,盘中已经空了,我也早已逃之夭夭。

  奶奶家的饺子,香香浓浓,无比美味,有种清香直达人心扉,淡淡的清香环绕舌尖上,更有种年味,舌尖上的年味!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第2篇)

  一个周末初冬的晚上,华灯初上,天空中星光闪烁,晚云被灯光星光折射,如笼起的轻烟,朦朦胧胧,使一切变得神秘起来。万达逛完街,走在这样柔和的夜色中,有如入仙境的感觉。

  走近小区入口,在门口的右侧,见有几个人围着个火光,叽叽喳喳,随即闻到了煤炭燃过后的特殊香味,“是爆米花”!我马上反应过来,走到跟前,见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正在忙活,没爆上的挨个排着队,于是决定赶紧回家拿米也来爆米花。

  等我拿好米过来,还有三个人在候着,老人说,你现在来马上就能轮上了,刚才人多的时候有人要等一个多小时呢。话毕,不再言语,见他左手拉风箱,右手摇着熏得乌黑的装爆米花的圆铁锅,不时用火钳捅捅炉子让火更旺些。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在大家焦急的期盼中,老人终于用一种高深莫测的表情看了看仪表说“好了”,接着就直起身,支起一个用到处都是小孔的油桶做成的接爆米花的筒子。惶恐中,只听“嘣”的一声爆响,烟雾弥漫,香喷喷白花花的爆米花出炉了,顿时空气中弥漫着爆米花的诱人香气。

  这个爆米花的人还要做米花糖,老人把米花锅换成炒菜锅,放上白沙糖熬上,来回用铲子搅着,等熬成糖稀,倒上米花,麻利地搅拌,然后迅速倒在推车上一个浅木框里,用一根宽木板用力压平,再用刀切片,一块块长方形的米花糖就做好了。

  终于轮到我了,老人把我的米装入米花锅里,不紧不慢摇着风箱,这是一个饱经风霜满脸满手黝黑的勤劳者,脸上泛着黑黝黝的亮光,因为长时间的忙碌,嘴唇已干裂,晚饭还没顾得上吃……正想着,老人起身说好了。等到我把米花装入袋后,迫不及待抓上一把滚烫醇香的爆米花放到嘴里,慢慢含化,那香甜的味道很快传遍全身,升腾起一种幸福的满足感。

  回家后,激动地把米花送到孩子跟前,让她赶紧尝尝,孩子怪异地看着我,摇摇头,说了句我才不吃这个呢。我悻悻地走出她的房间,90后哪里懂得,我吃的不是爆米花,是对我儿时零食的记忆。

  那些我孩提的日子,食物奇缺,小小的肚子有无限容量,只是能装的食物实在太少,一日三餐后,更别说零食了,就是有,也不过是煮熟的农产品,如山芋,土豆,黄豆等,就这些也是不常有的,不似现在那五花八门的零食。没有选择的,我喜爱上了爆米花。

  爆米花也不常有,只在临近春节时,才会有一位老人拉着装有爆米花锅的架子车到村里来。老人在村头支起爆米花锅时,小伙伴们便飞快地跑回家,然后向大人要一毛或两毛,舀上一碗大米,飞奔到老人身旁,自觉地排起长长的队伍。老人随身带着一个缸子作为计量器具,一毛钱便可爆一缸儿的爆米花。当然可爆的还有蚕豆,黄豆,玉米。因为年关临近,大人也特别大方,由着孩子多爆几锅。年三十晚,母亲还会用米花糖熬稀,做一些米花糖,我因不喜甜食,更爱米花。

  米花除了干吃外,也可以冲开水泡着吃,遇热水后米花便变的柔软起来,吃在嘴里糯糯香香的,更有饱感。

  后来分田到户后,粮食比原来多起来了,每年吃爆米花的次数也多起来了,每次总能吃个够,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痛快。

  高中上的是寄宿制学校,晚自习结束后常常肚子饿得惶惶的,又没有多余的钱买零食,一日上街发现街上有爆米花的,于是常常带上大米上街爆米花,带回宿舍当夜宵。因此晚自习结束大家回到宿舍躺在床上集体吃爆米花是一大奇观。高中三年到底吃了多少爆米花已无法统计,但爆米花解了我的饥饿倒是真真确确的。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爆米花也不再是什么稀罕物了。如今,大街上也已很少看到传统爆米花的身影。商店里出售的爆米花,颜色虽然好看,闻着有一股奶油的甜香,吃起来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是因为一切来得太丰富,来不及品尝和消化?还是一切来得太简单,少了那份等待和憧憬?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第3篇)

  外婆的家是个大家庭,两个阿姨,一个舅舅,还有我妈妈,现在都已成家,还添上了我们表兄弟妹四人,每次到齐坐在一块儿吃饭一定会把整个大圆桌都围的水泄不通。可是每年去外婆家吃年夜是一直延续的习惯,谁也不曾更改。今年当然也不例外。

  大年三十的太阳刚刚升起,外婆外公就早早的起床去镇上赶集。他们要确保能够采购到最新鲜的食材和最可口的食物,所以必须要越早越好,生怕去晚了,挑不到想要的。

  午饭时间刚过,只见外婆就已经在厨房里张罗开了。一早就宰好的鸡开始在锅里炖着了,那纯香的味道弥漫着整间屋子,让我们总是停下开心的脚步往里张望,恨不得咬一口先解解馋;还有那红烧肉在“滋滋”地响着,那可是外公的拿手绝活。那家猪的肉先在水里煮熟,拿出来切成一块块小正方形的,然后再倒入油,加上糖在锅里慢慢煎着,等糖汁熬出了,再倒入切好的肉煮,整整需要煮上一个下午,那红红的肉才会入口即化,吃着满嘴留油,想着想着我的嘴里已经满是口水。我们努力地克制着,只为爸妈让我们要做个好孩子,不能偷吃,不能打扰到忙碌中的外公外婆,呵呵,这样晚上才会有更多的压岁钱哦。

  在厨房的另一个角落里,一块块方方正正的麻糍整齐的排列着,有白色的,还有青色的。妈妈告诉我,那是白麻糍,另一种是青麻糍,它们都是用糯米捣成的。那青色的麻糍里只因加上了一种艾青,所以颜色才会是青色的,吃起来还有一股野菜的清香。那麻糍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的麻烦。特别是青麻糍,那艾青是野生的,先得去田间采回来,还要挑洗干净,再煮好晒干待用。反正,一块麻糍需要十来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在我们这一代,只有吃的份,完全复制不出这么复杂的食物。所以每次我都好珍惜有麻糍吃的日子,当然也只有在非常特殊的大日子里才会做麻糍。大年三十当然是一年之中最特殊的日子了。

  我喜欢吃甜食,外婆就会偷偷的在麻糍里放入一勺白糖,让我吃到嘴里,甜在心里,因为那是我和外婆之间的秘密。在家里,我是不允许吃那么多白糖的,妈妈说甜食吃多了,害处比好处多,所以,一定不能让妈妈知道的,要不然又免不了一顿说教。

  麻糍的旁边还放着一些尖尖的可爱的粽子,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才会吃,可在我宁海外婆家,每当过年就会包粽子,里面还会夹着各种蜜枣。那青色的叶子包着的是外婆浓浓的爱,那一根根细细的绳子裹着的是外婆深深的祝福,所以每年过年粽子是必不可少的食物。

  终于等到了开饭!

  满桌子的人和满桌子的菜,把整个家都塞得满满的。我们丝毫感觉不到拥挤,只觉得内心都是暖暖的。我们高举着杯子,互相说着祝福的话,品尝着满桌的拿手好菜,幸福的年味就在舌尖上慢慢融化。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第4篇)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一年一度的春节在人们的期待中来临。而不同人的心中,年味又有别样的理解。有人认为,年味是那绚烂的烟花,有人认为,年味是那走亲串门中的压岁钱,有人认为年味是和身在他乡的亲人团圆……而我认为,年味正是那舌尖上的美食。

  我的家乡在金寨,金寨过年的美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有红烧羊肉、红烧鸡、咸货……一群人围在桌边,品尝着这些美味佳肴。其中,那香色味俱全的黑猪肉,深受我们的喜爱。夹起一块仔细观察,纹理十分精细。紧接着再闻一闻,一股浓郁的香味儿扑鼻而来,再放进嘴中细细品尝,肉质具有韧性,满口都是肉香,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黑猪肉不仅可以红烧,还可以腌制成香肠、腊肉,成为金塞过年不可缺少的一样美食。

  除了黑猪肉,蛋饺也倍受人们的青睐,一个煎鸡蛋皮儿,里面像包饺子一样包进一些肉馅儿,一排排金元宝似的蛋饺便呈现在我的眼前。轻轻咬一口,蛋香包裹着馅料的香味,很是诱人,足以与那黑猪肉相媲美。

  而在过年的众多美食中,我对蒿子馍最情有独钟,它是由青蒿和在面中再加上一些香喷喷的咸肉所做成的饼,它穿着墨绿色的外衣,让人见了就食欲大增。再咬上一口,一种说不出来的清香环绕你的心头,使你心旷神宜,犹如生活在人间仙境一般。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个盛大的节日当中,我从美食里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第5篇)

  腊月二十三小年刚过,浓浓的年味早已在我们的舌尖跳跃。俗话说:“一进腊月门,转眼便是年。”古话说得一点也没错,我们桐乡“我们的年味”非遗年会今天正在文化馆火热进行着――

  我们一家四口早早地来到了活动现场,那里早已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里的活动可丰富啦:臼打年糕,手工雪花糕,桂花糕,姑嫂饼,手工糖画和拓印春联……真是应有尽有,看得我眼花缭乱。趁着热闹,我们也开始了探寻年味之路……

  “砰!砰!砰!”只见一个老汉抡起木槌,一槌又一槌,捶向石臼里的糯米。一旁还有一个帮忙的人,时不时地给石臼里的糯米洒水翻身。就这样,在他们一捶一翻的配合之中,一颗颗粗糙的糯米变成了一块块光滑的“白面书生”。在有经验的老师傅不停地揉、搓、按中,慢慢地变成了长条形。接着,用两头绑着筷子的绳子,切割成一块块大小均匀的年糕。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便是给年糕点上胭脂,看得我那个口水直流啊!

  “好香啊!”一股诱人的香味牵着我的鼻子走啊走,走到了一条长龙一样的队伍中间,我的侦探鼻子使劲嗅了嗅,“嗯!就是这个味儿!”我三步并作两步上前一看,这就是传说中的“胡蜂窟”,也叫“鸡蛋糕”。它是由一个很像蜜蜂巢的模具做成的,一模才出七个。为了美食,我们心甘情愿等了一个多小时。拿到手上,顾不得烫,“啊呜”一大口下肚,“哇噻!”这味道,这味道,这味道简直赛过了世间任何美味,没有之一噢。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尝,浓浓的年味在美味的雪花糕里,在芬芳的桂花糕内,在松脆的姑嫂饼中……浓浓的年味凝聚在我们每个人的舌尖上。

  舌尖上的桐乡,舌尖上的年味,让我难以忘怀。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第6篇)

  2月4日,农历腊月廿四,南方俗称“小年”,一大早母亲便在厨房忙活起来。随着排气扇的声音一停,母亲端上来了一盆冒着热气的年糕,喷香的味道扑面而来。“嘿嘿,没想到我也成‘糕富帅’了啊。”我开起了玩笑,夹起一块蘸了糖的年糕就往嘴里送。热气腾腾的餐桌、柔软黏牙的感觉,顿时让我回忆起童年那些百吃不厌的“年味”来。我的童年是在平江县城度过的,每到岁末,各种年货应有尽有:糖果、炒货、红薯干、炸肉、酸萝卜等等,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酒心糖和炸肉。我现在已经很少见到酒心糖了,它是一种空心的巧克力糖,空心部分灌满了果露酒。由于平时很少吃到这种高级糖,所以我们吃酒心糖时,都是小心翼翼地撕开金色的糖纸,顺便将粘在糖纸内面的巧克力屑添干净,然后舔着巧克力,当快要舔到里面的空心部分时,将糖塞入嘴里,用力一咬,顿时酒味四散,甘甜的酒汁顺着舌尖流入喉咙,好不痛快!

  炸肉并不是把肉放入油锅炸,对于80年代的小县城来说,大块吃肉也是件比较奢侈的事。大人们把加入鸡蛋的面粉揉成团,里面包裹一些碎肉末、葱,再放入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出锅。我最喜欢在大人们做炸肉时,站在一旁看着,一旦有炸肉出锅,我便手疾眼快一把抓过来,一边吹着烫手的炸肉,一边咬着炸肉最外面那层脆脆的金色面皮,吃完脆皮,里面的面团又白又嫩,就像鸡肉一样,再加上碎肉末和葱香,那感觉,比现在肯德基麦当劳的炸鸡好吃多了。

  “小年来到炸馓子放炮”,拿到压岁钱了,我们男孩子就喜欢买些香烛鞭炮,跑到外面燃放,运气好的可以碰到挑着担子卖炸馓子的老头。炸馓子是筋面粉放油锅里炸出来的,我没见过怎么做,但是卷起来像铁丝一样一大盘,咬起来嘎嘣嘎嘣的,非常脆,一吃就停不下来。还有炒米,将晒干的米饭放入油锅内炒,加入黄豆、芝麻、盐巴等,香气逼人。看春晚时,左手一把炸馓子、右手一把炒米,可以吃通宵不停嘴。

  不知觉间,我眼镜上已是雾蒙蒙一片,我连忙用手挡住年糕的热气,擦干净眼镜。而那舌尖上的年味,那过年的回忆,却永远无法拭去。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第7篇)

  挂上红灯笼,贴上新对联,一盘盘美味的佳肴,一张张熟悉的笑脸,用幸福与团圆佐味,唤醒了记忆深处最熟悉的味道。窗外耀眼的礼花在空中闪烁,鞭炮声声震耳欲聋,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各色菜肴酒水端上桌,怎一个“香”字了得。而我,独钟情于外婆家的年味火锅。

  当热气腾腾的火锅端上来,那一股一股的香气一股脑地往鼻子里钻,火锅的汤底汁是用牛骨高汤熬制的,鲜红的羊肉在其间若隐若现,当颜色渐渐变为深色时,就可立即夹出,蘸上调好的酱汁,美味就这样在你的舌尖绽开。鲜嫩的虾滑、金针菇在汤里“游荡”起来,待虾滑凝成一个个小球,变成可爱的粉色,我就立刻快、狠、准地飞快夹起,拌上海鲜酱一同送入嘴里,娃娃菜、冻豆腐、莲藕,似乎不管什么食材放入这火锅内都能变得美味无比,最后把外公做的面条和香肠放入锅内,面条的劲道配上香气四溢的香肠,这种美食的诱惑,真的是谁也不能抵挡。

  大家围在一起,边吃火锅,边聊着天,品尝、享受这一家人团圆的美好时光,满屋子的欢声笑语飘散着浓浓的年味和亲情。年就是这样暖暖的,春节的美食,凝成了舌尖上的年味,伴随着我一年年长大,这幸福的味道,让人久久温暖。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第8篇)

  年味在大街小巷散逸,沁入我的血液,正不自觉地在胸膛里快乐地跳动。——题记

  年味,一个惬心的字眼。年味是什么呢?我细细地去品味着,感受她那浓厚的乡间气息。年味是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万象更新的景象;年味是林伯渠的“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热闹非凡的气氛;年味是范成大的“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其乐融融的气息……也许,这就叫年味吧!

  在年的开端,人人都会为这喜庆的佳节书写下一个校标题,给自己生命的崭新日子一份心灵的承诺。一家人都团聚在家中,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大家边品尝着旧年里靠自己的双手取得的果实,边辞旧迎新。大人们总是有讲不完的话茬,小孩们总有吃不完的美味。而我也按奈不住内心的喜悦,多么希望用自己的眼睛,更重要的是一颗诚恳的心去发现年味儿,感受年味儿!

  走在熙熙攘攘的五马街,望着络绎不绝的人,我略有所思。走进一家别具特色的饺子馆,店内座无虚席。一股股浓厚的饺子香味扑面而来,孤身坐在空余的一桌。不一会儿,热情的店员端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旁边有些醋、香油等美味的佐料。店员还精心介绍道“饺子象征着团聚合欢,也有‘招财进宝’的含义……”,隔桌的吃客也津津有味地品味着,似乎饺子里包含着对来年的一种美好期盼。老老少少脸上笑意盎然,无忧无虑地感受着年味。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们还向我问了声“新年好”,那种友好的感觉让人感到如此的温馨,真可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呀!但心中又有些无法讲述的悲伤和苍凉在心中回荡着,情不自禁地想起刚刚瘫倒在路边的乞丐,没有人来关心他,只有成群的苍蝇陪伴着他。新年之际人人都是合家团圆,而他只能把此当作一种“奢侈的欲望”,并不是因为他心中年味越来越淡,他心里是非常想过年但找不着年味儿。因此,我觉得春节渐渐质变为一种具有内涵文化,但应让每个人都能得到享受,这样年的意蕴和风味才会遍布于社会!若这也是一种年味,那么它只让我感到丝毫的落寞与凄凉。

  走出饺子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家家的热闹店面。挂着喜庆的红灯笼,贴着洋气的年画海报,给温州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一些店面已经开始紧张不絮地打扫,到处洋溢着欢喜的气氛。一些人也在购买新的衣裳,热情井喷。古语说的好:人靠衣装马靠鞍。人人都想让自己看上去更精神、生机。这样的话,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已买好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让我们告别过去,面向未来,感受年味儿!那饭桌上浓浓的年味你感受到了吗?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第9篇)

  过年了,过年了!爆竹响彻天空,烟花朵朵绽放。

  外婆家的蒸团沁人心脾,香香浓浓,软软黏黏,清香环绕在舌尖上。呀!舌尖上的年味是香香的。

  我做的年糕,有的像小鱼在快乐地游动,有的像小狗在汪汪叫……简直像在开动物大会。咬一口,甜滋滋的,甜味环绕在舌尖上。哟!舌尖上的年味是甜美的。

  妈妈包的饺子香喷喷的,尝一口,鲜鲜的,软软的,滑滑的,幸福环绕在舌尖上。哦!舌尖上的年味是幸福的。

  噢,我明白了,舌尖上的年味是香香的、是甜美的、是幸福的……更是多姿多彩的!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第10篇)

  在我看来,年味是凝结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们就在这样的年味中,慢慢长大。

  “进腊月门,就是过年”老话虽是这么说,但在现在,过年的热闹喧腾,似乎是从小年开始的。在小年这个春节的盛大开始中,饺子第一次揭开她的面纱。

  饺子永远是过年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无论这一年过得怎样,春节的饺子永远是一家人的年终盛宴。“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美味,饺子馅更是变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厌。

  在我的老家,饺子馅总是经典的韭菜猪肉馅。韭菜是新下的,鲜嫩多汁,刚买来摘来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地上铺着几张报纸,一起摘韭菜,年味与家的味道就在这里,慢慢升华。猪肉最好是手切的,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猪肉的肥而不腻与韭菜的鲜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对年味的最完美诠释。

  韭菜猪肉饺子本是最佳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时要吃的饺子却是素馅。老一辈人说这象征着来年朴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对这种说法不太相信,但素馅饺子的确也别有一番风味。

  把胡萝卜、粉条、豆腐切碎,摊一个蛋饼切成小块,有时加些木耳,素饺子馅基本上脱不“这一套”,但就是这几味简单的食材,却能调出美味的馅儿。素馅没有肉馅的那种浓烈的肉滋味,多一股清淡的感觉,也可以对春节期间的大鱼大肉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不过令我疑惑的是,有时素馅里也加些海米虾仁,这还叫素馅吗——也许素馅只是人们的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尝鲜的满足罢。

  饺子皮也颇有讲究。必须要用死面的那是一定的,放酵母就变成煮包子。这几年新出一种“饺子粉”,据说是专门用来做面皮用的,其实味道嚼劲与一般的饺子皮没什么差异。擀面皮真是门手艺,擀面皮讲究中间厚,边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现在,肉店里有卖机器压的饺子皮,两片皮之间扑上点面粉,显得死气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当吃完饺子,总要喝上一碗煮饺子的清汤,说是“原汤化原食”。其实抛开营养不讲,清汤的味道品相还是不错的:清汤的色泽是有着谷物气息的淡黄色,味道既有一种饺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馅饺子肉馅的鲜美——所以煮饺子时,露馅饺子还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汤,感到周身热乎乎的,寒冷驱散殆尽,也冲淡刚才吃饺子的咸味。

  在吃饺子时,总少不几个翠绿色的身影,那就是腊八蒜。吃一口饺子咬一口腊八蒜,感觉那种辣味在鲜味里散开的感觉,缓解肉饺子的油腻以及腊八蒜的辛辣,可谓是两全其美!米醋、绵白糖、大粒蒜,把它们种在玻璃瓶子里(原来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的),小年时便可收获一瓶翠绿腊八蒜。今年我家的腊八蒜是翠绿色的,可醋却成草绿色,没达到老舍先生“色味双美”的标准啊。

  说到小年,似乎还有一种沉寂已久的习俗:祭灶、吃关东糖。在济南城区里,祭灶的习俗早已无影无踪,关东糖、糖瓜也越来越少。不过我今年有幸寻觅到杆状的关东糖。关东糖很脆、很酥,有时咬一口还会迸溅出许多渣渣,不过那甜味是沁人心脾的,与厨房里柔弱无骨的绵白糖是没法比的,多一层过年的香气,让人很是舒畅。

  我在福建吃过一回白年糕:味道虽不错,可口感是单一至极,好像在咬糯米团子。山东的黄米年糕就不一样。原材料是黄糯米面,和面时直接把洗净的大枣整颗放进去,正好随着和面被绞碎一部分,进到黄米面里面,捏成窝窝头状,上锅蒸熟。吃黄米年糕时,离大枣越近,枣味越浓,还要时刻提防着,别被枣核咯牙,多么有趣!

  说到年糕,就不能不说豆包。豆包讲究心里美,其实也是馅料的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红枣以及红小豆放糖放水,煮沸再焖。第二天上午馅料已焖得差不多,甜糯软香,直接吃更是美味无比,即刻用发面包放进蒸笼里,还要一同做些馒头。蒸出来的豆包外表普通,里面却是红彤彤的,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后要介绍的,也是我最为喜爱的,就是酥锅。酥锅这手艺,我的亲人里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的是我奶奶却不会。酥锅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欢的食物煮熟加某种香料炖吧。最后收汁,放凉以后,每种食物既保存些许原味,也有一种互相联通的不可名状的香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酥锅凉才好吃,可地冻天寒的,不免令人不太适意,也是春节美食中的特色一员。我们小区来个卖酥锅的,掀开锅盖,冒出的竟是阵阵热气,这算什么酥锅!他那酥锅还有哩啦的汤水,味道一般,竟然还有人买!于是我便决定再也不吃他家的。

  酥锅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鱼酥鸡酥豆角酥海带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么都可以往里放,我最爱的是酥海带。

  过年,其实不仅是一个盛大节日,也是亿万中国人的心灵寄托。我衷心希望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的年味,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