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故乡的作文(第1篇)

  故乡,这个词离我已遥远,但故乡的味道,我仍记忆犹新。

  我的故乡丹东分外独特,因为在那里没有菜市场,都是摆着地摊买菜的。独特,就独特在这儿。

  那是好几年之前了,我回到丹东,姥姥领我去那条摆满了地摊的小街买菜。正是早晨,来买菜的人挺多,小街上熙熙攘攘的。

  走在小街上,四处是卖菜的吆喝声。卖螃蟹喽!卖洋柿子啰!充满了浓浓的东北味儿。各种各样的菜、肉、水果琳琅满目,在南方见过的、没见过的都有。那菜篓子里,若装的是菜,一闻就满腔是香味儿。若装的是这临海小城盛产的海鲜,则仿佛就置身于几公里之外的海边,闻着都是大海那有点腥但很新鲜的味道。若装的是水果,就不得了啦,只要是路过的人,不管是不是要买,都会说上一句:让我尝尝这水果甜不甜,然后拿上一个塞到嘴里。

  与其说这里是卖菜的地方,不如说是聊天的地方。人们买着菜,就和菜贩子聊上天了,一开始还是在说这海兔子鲜不鲜,小青菜脆不脆,到了后来就聊到了家里的孩子和养的小猫小狗。聊一两分钟也就算了,若是遇到了能讲的人,有可能说个十几分钟还不罢休呢。那菜贩子大多也脾气好,不嫌他们烦,陪他们聊着。小街上充满了人情味。

  那有着菜香味儿、海鲜味儿、水果味儿和东北人的人情味儿的小街,充满了故乡的味道。

描写故乡的作文(第2篇)

  我的故乡在吉林省,吉林省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长白山,在长白山脚下,有一种很奇特的水果,它长得象苹果,味道却象梨。人们都叫它苹果梨。春天,一棵棵苹果梨树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摆动,洁白的小花发出阵阵“沙沙”的响声。六月,白花落尽,一个个小小的苹果梨悄悄地从淡褐色的枝条里钻了出来,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十分可爱。苹果梨先是大拇指般大,随后变成山楂那样大,土豆那么大,最后就跟人的拳头一样大了。苹果梨的“脸”先是淡绿色的,然后是深绿色,渐渐地变成了浅黄色,深黄色,皮上也长出了褐色的小点。摘下一个苹果梨,你咬上一口,甜脆甜脆的果肉就会在你的嘴里“咯吱、咯吱”地响起来,嘴唇上也会粘满了甜滋滋的汁水,叫你吃了一个还想吃第二个。

  听妈妈说,苹果梨是把苹果嫁接在梨树上形成的,它不但保留了苹果的香甜,还保留了梨的爽脆多汁的特点。长白山区“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气候特点,最适合苹果梨的生长,所以,这里的苹果梨是全国最好吃的苹果梨了,我喜欢苹果梨。

描写故乡的作文(第3篇)

  故乡的山山水水花鸟虫草……在我脑海中总是那样熟悉,他乡梦故乡。历经思乡一月之久的煎熬,终于踏上归程车。便等待故乡的身影向我招手。车里很静,听得见我那颗心在急促地跳动,我不知怎么回事,没过多久我似乎到了家中,妈妈为我准备了丰盛的饭菜,看我那吃像妈妈笑了,并叫我慢点,别呛着了。院内的各种鸟儿格外多,唱的歌儿特别好听,好象是特为我唱的“进行曲”。我走进我久别的被窝,软软的、暖暖的。正准备躺下,也不知为啥睁开眼睛看,自已那里是在家里哦!车子像蚂蚁在无尽的路上移动,也不知是走了一天?一月?还是一年?故乡的山影终于向我招手了,我使劲地投入她的怀抱,那一刻的心情就别提了。各种花儿、小草、大树都向我点头问好。特别是“雪狼”(是我养的一条白狗),一闻到我的气息,老远就叫着、跳着、跑着来到我身边,闻闻我的手,舔舔我的脚……妹妹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到我身边,为我领包,还缠着要我讲蓝猫的故事。

  人生之旅漫长、崎岖、修远。起点于呱呱坠地,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故乡。他的万物都溶进了我的血液不可分割,真正体会到这一点是在异井他乡,越远体会越深。

  说真的,人一旦离开了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迎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之梦却永远追随他们,他们也有永做不完的乡土梦。正所谓是:鸟依旧林,鱼思故远;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啰。

描写故乡的作文(第4篇)

  空气中弥漫着雨后泥土的清香。车门一开,我便急匆匆地跳了下去。和风轻抚在脸上,霎时间,一路颠簸带来的疲倦便随风飘向了远方。清晨的故乡是亲切的,是令我熟悉的。

  远离市中心,少了喧闹,故乡便多了几分独有的静谧。我背着行囊向前走,走在雨后些许泥泞的地上,不久便看到了不远处那棵挺直的槐树。槐树上挂满了白色的铃铛,一簇簇随着偶尔吹来的微风摇曳着,好似在演奏着美妙的曲子。只是,雨把初夏空气中的躁动都冲刷走了,没有了“演奏”声,还愈发显得安静了。终于,太阳微笑着从云后面露出了脸。透过那茂盛的枝叶洒在地面上星星点点,柔和、斑驳的影子。一时间,热闹起来。我闻见一阵阵槐花特有的清香,伴着金色的光,仿佛温柔的手,抚摸着我,让我跌入温暖的怀抱。那种清香沁人心脾,让我沉浸在美妙的花海,享受故乡给我的见面礼。我知道,这满树的槐香,实为故乡的味道。

  再向前走,那青砖灰瓦建成的老屋出现在了眼前。岁月的洗礼,让老屋显得愈发的庄重。只是老屋前那棵枣树不偏不倚的把周围的一切都带动的活泼起来。它忠心耿耿,一站就是几十年。如今这个初夏,它已满树碧绿,为迎接丰硕的果实做着准备。望着这一树的枝叶,脑海中便被满满的回忆填满。每年果实丰收的秋季,我们打枣,吃枣的乐趣萦绕在心田。那一颗颗大枣,肉质肥美,圆圆的,像一个个小脑袋。绿中透着红色的斑点,那甘甜却让人回味无穷。这种甘甜可口的味道,是故乡的枣树独有的味道,更是故乡独特的味道。

  日上三竿,晌午到了,老屋里热闹了起来。全家人难的聚在一起,围着一张红木的大圆桌。满桌的佳肴,最吸引我,也最掉我胃口的是那条鲜嫩的大河鱼。那是孩子们亲手捕来的鱼。上午,他们结伴来到河边,绾起裤管,光着脚丫跳进那清澈凉爽的河水中。手拿渔网,三两下便捕上一条大鱼。趁鱼活着,赶忙拿回家,让大人们用最好的烹饪技术把这条大鱼拿下。于是,带着鲜味,鱼儿便进了我们的肚。很快,盘子见了底,只剩一条光秃秃的鱼骨躺在盘子中央,我们的味蕾却还停留在刚刚的鲜美之中,久久不去。这鱼香,也便是故乡的味道吧。

  故乡,熟悉的地方,有熟悉的人,熟悉的味道。一切都那么自然,独特,亲切。

  不论是那淡淡的槐香,还是那甘甜的枣香,亦或者是肥美的鱼香,无一不彰显着故乡的魅力。

  收拾行囊,短暂的假期也被包裹好,一起从故乡带走了。故乡独一无二的味道却烙印在心头。

  我会珍藏着,那如珍似宝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描写故乡的作文(第5篇)

  盼呀盼呀,终于盼到了我日思夜想的故乡——上饶!

  如今的上饶,完全变了!我乘着汽车来到了街道,看见一辆辆环保节能在宽敞街道上开来开去,而且不留一点灰尘!放眼望去,街道两旁有许许多多的高楼大厦。再想想以前的街道两旁,有几间矮小的房子和几间小卖部。相比,是方便了许多!小卖部变成了超市。我来到我以前住的房子,住在那里的每一个时候,我如今都忘不了!现在回忆回来了,我的心也暖暖的。

  环绕上饶镇的,是一条小溪,清澈见底,终年不断!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柳枝,就要垂在水面上,仿佛一个婀娜多姿的姑娘在照着镜子梳理着自己的头发。当水鸟站在它们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跟着唱起来!它们的歌声打破了寂静的午下。

  来到了果园,就看见农民们在悠闲地喝茶聊天,而忙着摘果子的却是一些机器人,他们快速地采摘装框,装好一筐,就放进车里,把果子运到世界各地。农民们还在笑着聊天,我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些机器人都是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且邀请这些机器人,不需要付钱,是不是很方便呢?

  之后,我来到的是我以前学习的母校,真巧,一进门就见到了我以前教我五年级的老师。他带我来到我以前五年级的教室,发现里面一个老师都没有,难道老师隐形了?当然不是,老师告诉我,老师在办公室,现在通过网络,同学和就可以进行上课。若是有的同学不专心,他的桌上就会出现一个警报器,提醒他要专心听课。我还看见我以前的同学,都来到了这里,似乎都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们就在大操场上聊了起来,可开心了!

  最后,我来到了图书馆。奇怪,一个管理员都没有,只有机器人!更奇怪的事是,不用你开口,机器人就会把你想要看的书拿给你,看完了,机器人会帮你放回原位……

  二十年后的故乡变化真大,可是一转眼的时间,我又要回去工作了。不过我下次还回来,看看这奇大的变化!是多么美妙!

描写故乡的作文(第6篇)

  我的故乡是堪称“人间天堂”的杭州,杭州春有柳一浪一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满陇桂雨;冬有断桥残雪。可我最喜欢的还 是故乡的秋天。

  当整个杭州还 沉浸在夏的酷热中时,秋已经从夏天的最后一轮残一陽一中悄然踏进了这片美丽的土地,抹去了夏的炎热,留下来秋的深邃。

  北山街上的树木望着自己日渐稀疏的发梢,轻轻地叹着气,它们曾经伤感过,挣扎过,却无可奈何。或红或黄的树叶在严冬来临之际,终于耗尽了自己所有的能量,纷纷挣脱树枝的束缚,打着旋儿,用自己最后一点生命,获得了短暂的自一由。

  西湖中的荷花,已经凋零的差不多了,它们微笑着,倒在水里,融入淤泥。

  此时,满陇桂雨中的桂花正怒放着,毫无保留地散出自己所有的芳一香,它们在用生命劳作,用生命奉献!一阵风吹过,桂花树们便轻轻都唱起了香喷喷的歌“沙沙,沙沙,”甜甜的歌声传的很远,很远······

  “滴答,滴答,”雨滴再也忍不住了,从天空落下来,不一会儿便纷纷扬扬下起雨来,丝丝缕缕,朦朦胧胧,像是把整个杭州披上了一条轻纱。

  树叶的沙沙声,雨水的哗哗声,鸟儿受凉发出悲鸣的啾啾声······这多像一场音乐会啊!

  雨下了一会儿便停了。天上架起了一座七色的彩虹桥。阳光把雨后的天空照得格外的亮堂。蓝天上,向南飞行的大雁又赶起了路,并发出依依不舍的鸣叫。路上的人又多了起来,他们继续匆忙地向自己的目的地赶去······

  冰冷而一温一馨,这就是杭州的秋。忙碌而宁静,这就是杭州的秋。这副画,将永远烙在我的心里!

描写故乡的作文(第7篇)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进入猴年,站在猴年的第一天,感慨颇多,思绪万千。望着来时的路,那么弯曲,那么绵长,一直延伸到我的故乡巩固桥。

  我出生在风景秀丽,繁华一时的巩固桥,巩固桥坐落在十里大义洞的中上部。过去大义通往陶州、上架、永兴的咽喉。

  上不到一公里有大义洞的起点罗含洞,再往南两公里就到永兴的香梅乡和塘门口镇。罗含就葬于洞旁铁路冲水库反坝上,罗含洞因此而得名。站在老家的二楼就可看到罗含墓及其水库的反坝。罗含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孩童时就常听爷爷夸说他,你能当他小手指头,做一个对周氏家族和社会有贡献的人,爷爷就满足啦,我也一直把他当作人生的偶像。

  西边500米左右有著名的皇度砖庵,往西三公里就到陶州。传说是西汉皇帝刘秀巡视南方从陶州到大义经过此地时,该庵正在改造,看到很多信徒在义务做工,听说该庵布施很广,影响和教育周边很多民众,香火很旺,于是上前加入义工行列,度砖修庵。后知他是刘秀皇帝,把庵名改为皇度砖庵。佛学其实是一种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社会有其积极的一面。我想刘秀皇帝之所以加入度砖修庵之列,原因应该在于此。

  巩固桥是三溪相汇的地方,溪水环绕四周,其石拱桥通往陶州。上溪源于我乡最大的铁路冲水库,东溪起源于白云村和石境村的花果山,西溪起源于古塘村的日沟岭。三溪相汇直通大义圩,经漓边到长冲乡汇入肥江河,再到耒水。传说自建村以来,无论涨多大的洪水,那怕大义洞一片汪洋大海,大义圩被淹,巩固桥能水涨船高仍像鸭婆洲一样浮在水面上,从未淹没过。我虽历经沧桑,云游四海,仍能面对无数困难与博弈,我想离不开我属龙,又生于晨时,我爷说我是三龙出洞。敢于面对困难,是一种勇气;能够克服困难,是一种能力;敢于挑战未来,是一种气魄。

  我从巩固桥走出大义,在大义中学有我同窗好友周清辉、陈杰、谷忠彪等,我们一同学习,一起锻炼,童年很穷,但很快乐,我常带他们去我家巩固桥玩,夏天常在溪里游泳玩耍,经常玩得忘记回家。又从夏塘走到耒阳,在夏塘耒阳八中我遇到了我的恩师周作平老师,他又是我发小放牛的伙伴,因他曾被打成了“右派”,下放到所在村放牛改造,受尽了委屈与折磨,然而,他总是跟我说:“这是暂时的”,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能够乐观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后来在八中他又教我立志,教我如何读书、交友。我想我能够从种种厄运中走过来,面对极端困难时,我总是想起他,当我想起他时,我认为,并且坚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耒阳二中复读又遇到另一位恩师李佐金老师,是他引我坚定走当老师这条路,尽管中途离开了教育行业十来年,今天,我还是操起我的老本行,做起来有滋有味,得心又应手。难怪我爷爷曾经跟我说:“希望从你开始我们家一定要出读书人和教书人”。

  我思故乡,我思未来······

描写故乡的作文(第8篇)

  天也悠悠,地也悠悠。 天空的白云苍狗变化多端,很喜欢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仰望苍穹。小时候躺在高高的河堤坡上看白云,那白云有时如丝绸般薄而且透明,那丝绸只有织女才能织成,人间哪能会有呢?一丝风从耳面拂过,柔和而美好,风中渗和着一股青草的味儿,直扑我的鼻翼,这是大地对我亲切接触的回报.再望天空,薄薄的白云已慢慢地聚积在了一起.如堆砌的棉花,如一只正在奔跑的白狗,如雄鸡,如展翅的鲲鹏......

  风大了,天空的白云变化越来越快,我的双眸快速地捕捉着它的幻美。风越大,天空的蓝色就越深,不一会儿,深蓝就成了墨蓝,渐渐地,那白云就被那墨蓝吞噬了。

  秋天是看云的最美季节。那季节,阳光是一年中最明媚的,风是一年中最静的。悠闲的日子里,走在田野,站立窗前,坐在水边,看天上的白云悠闲地散步,看水里的白云在蓝屏上自由地行走,此时,最悠远最悠然的就是蓝天白云了。

  悠远悠然不仅仅在天上,也在地上。小时的我,看河流特悠长,看田野特空阔,看丘陵特高峻。长大的我,再看故乡的一切,一切却是那么的小。不论故乡的版土在现在我的眼里是多么的小,可在儿童时我的眼里故乡却永远是那么的悠远悠然悠美。

  故乡几乎没什么果木,春天虽来临,却没有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我们那些丫头只是成天地提着篮子满田野里疯跑,满田野地寻找。寻找地上嫩绿的地米菜,寻找刚刚冒出嫩芽的野蔷薇,寻找香香的野蒿,还有一种弥散着一种辣味的野油菜(故乡的人给它取的名字好像不是这个名字)。当然,故乡田野的壮美也会令我驻足凝眸。

  故乡的春天最灿烂最壮美的是上千亩的开着黄花的油菜。刚开的油菜花如十七八女孩子的笑靥,娇艳而美好。当油菜株刚结荚的时候,那些黄花就只能零星地挂在植株上了。当那些荚角鼓胀鼓胀的时候,平整的田畴就变得悠远悠然了。

  夏初,水田里的水还不很温暖,上千亩的禾苗有着绿色的绸缎般的柔美。偶尔,我不禁地用手拂拭嫩嫩的禾苗,感受还没长出“剑锋”的剑叶的柔软。放眼望去,那千亩的绿色悠远悠然地接着远山。

  故乡的天地悠悠一直是我少年时美好的记忆。如今的我,闲时不禁细思量:是少年时的故乡天地在悠悠,还是那时的我心在悠悠!?

描写故乡的作文(第9篇)

  在我幼时的记忆中,我的故乡安镇是一个宁静、恬静的地方,老屋旁边是一条窄窄的马路,偶尔经过一辆行色匆匆的车,扬起尘土,急驰而去。似乎她的生活节奏永远也不会改变……

  直到……我八、九岁时,锡东大道开始修筑,翻开了我的家乡崭新的一页,就像天边残月低垂,日出东方,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蓬勃着朝气的安镇……

  依稀记得,小时候随父母去上海游玩时,要到无锡市里去坐火车,只有一条长途线,车次又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为了赶上一趟8点钟的火车,要在5点半出门,整个行程足足要两个多小时。而且长途车在晚上是没有的,给旅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四年前,政府开通了从厚桥到无锡的713路公交线和从羊尖到无锡的715路公交线,虽然它们都经过安镇,但这两条公交线路没有直接到达市里,即使是到火车站,依旧要走一段路。但安镇不会永远被忽视下去……

  慢慢地,又有了722路公交线,此时安镇的人口重心也随着拆迁而转移到锡沪路北面。从刚开通时,始发站为松珍公园,到如今安镇北部的农博园,722路公交线巧妙地把鑫安安置小区串联起来,成功地把安镇与市中心地带了;联接到了一起。在带给安镇人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了安镇发展的契机。

  随着京沪高铁的开工建设,无锡东站的选址定在安镇,又恰逢无锡开始建设地铁2号线,在这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安镇的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上个十年。就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安镇——锡东新城已经已经完成了九里河湿地公园和宛山荡湿地公园的建设,无锡东站周围道路的建造,新华路高架与金城路高架的对接以及其他诸多基础设施的设置。

  十年前,在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从出发无锡到达北京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成为了现实;十年前,在20分钟左右从安镇到无锡市内亦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也成为了现实……

  十年前,安镇依旧像她从前那样,安静地居于无锡的一隅,甚至还没有那个一夜之间由龙亭变为东亭的地方出名;十年后,安镇后来居上,就像国际象棋中的小卒,虽然在开局时卑微,却可以升变为威力无比的王后,当遇到京沪高铁这个东风时,安镇就“升变”了,成为了锡东新城,走上了一条腾飞之路,一条蓬勃发展的辉煌之路。

  如今,以安镇为中心的锡东新城,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飞冲天,鹰击长空……

描写故乡的作文(第10篇)

  几亩荷塘,几条小河,几座山丘,就勾勒出了最初始的故乡模样。

  ——题记

  故乡,一个令远行的人离思萦怀的地方。

  过去,常听人说起乡愁,却一直都不能了解它的深意。现在远离了故乡,也终于知道那一股愁绪,来自远方,消散于无形。

  近几日,路过一个池塘,莲花朵朵,荷叶片片,不禁忆起了故乡的莲。

  初夏时节,莲花初开之际,大部分都是粉里透白的花苞,娇羞欲语,含苞欲放。只有小部分莲花按捺不出,在荷塘中舒展着身姿。渐入仲夏,荷花次第都开了。塘中荷花朵朵相连,赫然是一片花海。微风拂来,荷花在风中频频点头与荷叶相映成趣,偶有几只蜻蜓衬景。荷花、荷叶共同演绎着“灼灼荷光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的景致。叶面上的小水珠滴溜溜地滚动着,晶莹剔透得像一颗颗珍珠,“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散落难收拾。”一些荷花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落,一些簇拥在花蕊前,如同衣裳未整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则像一个个穿着淡粉清素衣服的姑娘在翩翩起舞,真让人心驰神醉!到了夏末,荷花大多已经凋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小小的莲蓬。每每这时,我就要与妈妈回到奶奶家了。阿姨们就一个个打电话再三叮嘱我妈给她们带一些当地的莲子、莲心。我曾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她们不自己去买莲子,莲心。妈妈莞尔一笑,说道:“傻孩子,外头买的哪有家乡的味道呀!”现在我身在异乡,也终于能体会到那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情愫了。

  除莲之外,让我心心念念的还有故乡的山水。

  在外久了,看多了雄奇的山,不觉想起湘潭那秀美的山来。低矮的山峰被不知名的常绿的树装点着,呈现一片盎然的绿意。山山相连,峰峰相聚,绿也连接成片地绵延着,如乡愁浸染心灵,四处蔓延。

  湘潭的河流大都不宽,以小溪、小河为主。它们来自远方,流向远方,如乡愁缠绕心间,永不干涸。

  夜晚,望着窗外,是哪里的月光让我如此惆怅?倘问我因何而愁,所爱何处,我必脱口而出:故乡……

  对故乡的这片土地,我爱得深沉……

描写故乡的作文(第11篇)

  我的老家临朐,山多坡多;每年的阳春三月,暖风吹遍大地。休闲之余,到山里走一走,就会发现山坡上、田地里、大路旁、田堰上、河滩边等,长满了一棵棵棕褐色的蒲公英。它没有杏花和桃花的娇艳,没有月季牡丹的芬芳,但它传递着春天的气息,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蒲公英,也叫黄花地丁,老家里的人都叫它“婆婆丁”。属菊科类,多年生宿根性植物,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黄花过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再孕育新的生命。

  真正认识蒲公英,缘于一个故事。

  两年前一个白雪皑皑的冬天,由于气候异常,感冒扑上身来,浑身无力,喉咙嘶哑,疼痛难忍,吃了几种中药,效果不大。邻居一位老大娘见我痛苦的样子,建议挖一些“婆婆丁”泡茶喝。于是,我跑到山里,在老乡的指点下,挖了一些蒲公英,奇怪的是,喝了三天蒲公英,嗓子就好了许多,一星期后,嗓子嘶哑的毛病就没有了。从此以后,只要一有空,就跑到田野里,挖一些蒲公英存放在家里,常常泡在杯子里当茶喝,身体格外轻松,嗓子嘶哑的毛病,再也没有犯过。

  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寒,是一种很好的药材。据《本草纲目》记载,它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感冒发烧、急性扁桃体炎、胃炎等,还有抗肿瘤和促进泌乳的作用。蒲公英营养丰富,含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不仅可以生吃,也可烹食,对人的健康和养生非常有益,是药食兼用的草本植物。

  蒲公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十七岁的姑娘患了乳痈(乳腺炎),乳房又红又肿,疼痛难忍。但她羞于开口,只好强忍着疼痛。这事被她母亲知道了。在封建社会,从未听说大姑娘会患乳痈,因此,她的母亲以为女儿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姑娘见母亲怀疑自己的贞节,又羞又气,更觉着无脸见人,便横下一条心,在夜晚偷偷跑出家园投河自尽。事有凑巧,当时河边正好有一条渔船,船上有一蒲姓老公和小女儿小英,正在月光下撒网捕鱼。看到投河的姑娘后,爷俩合力救起了姑娘,问清了投河的根由。第二天,小英按照父亲的指点,从山上挖了一种棕褐色的小草,还开着黄色的娇艳的小花,将它洗净后捣烂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痈上,不几天就痊愈了。从此以后,姑娘将这草带回家园栽种,造福人们。为了纪念这一渔家父女,人们便叫这种野草为“蒲公英”。

描写故乡的作文(第12篇)

  故 乡

  趟过岁月的河,踩过时间的点,在那片沉厚的土地上,圈起了一个生命的环。从此,这环便是一生的牵挂。深夜,凹凸不平的巷路映着几分月光,与零落的灯影相互缠结着,散落着隐约的清幽。夜的声音渐渐远了…… 我直起身来,屈指数着,这是我第几次在梦里回到故乡?

  故乡,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它不像北京那样老成,凝练,历史悠久,它也不像上海一样繁华,摩登,经济速展。它只属一座小小的院落,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土地上,百年,千年,就这么默默的养育着这片地上的人们。

  踏上这片土地,你会闻到沁人心脾的清香,早晨的雾环绕在山间的茶树上,撩起了茶花的幽香,挑向阳光,随着露珠的湿度,洒向了这片土地,那采茶的姑娘,打着头巾,背着背篓,仙女似的穿梭在这云雾茶香的世界。

  炙热的阳光洒下,温暖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群光着脚丫只穿裤衩的小孩奔玩于阳光下,黝黑发亮的皮肤,像是从地里钻出来的泥鳅。一张白纸做的风车,用竹竿一顶,顺着风一转,这便是一天的快乐。挣青了脸的车夫,用尽全力的拉着身后的手推车。那满车金黄的玉米,让他高兴的“嘿嘿”直笑,脸上的沟壑条条凸起,露出了一口泛黄的烟熏牙。一位缠脚老人拄着拐杖,慢慢的踱着步子。看到街上掉了一包玉米,慢慢弯下腰,捡起,前看看,后看看,最后放进了兜里,乐得眯起了眼睛。

  下地的人们回来了,卷着裤脚,扛着锄头进了家门,一会儿烟囱上冒出了阵阵浓烟,随后便是香味扑鼻,几家人围坐一起,在夕阳下美食诱人。人们吃着,说着,笑着……踏上这片土地,你感受到的是安逸闲舒的生活。

  一碗青菜煮豆腐,一碟干炒的花生米,一碗略咸的火腿肉……或许这些比不上山珍海味,但是踏上这片土地,你感受到的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热情。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正因为如此,故乡如母亲般的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我也是故乡的孩子,她遗传在我身上的点点滴滴浸透着我的灵魂。

  有时,当心情沉闷时,会突然想回到故乡的小路走走,看看那的茶花是否已经含苞待放,或是已有几朵娇羞而绽。于是馨香凝定在了空气中,驱散了沉闷,阳光正好。

  艾青说:“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故乡啊!我常常泪眼与你在梦中相遇,只因我对你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