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第1篇)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给鲁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鲁迅有一定的影响。保姆长妈妈和鲁迅朝夕相处,她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但也有许多迷信观念,满肚子繁琐礼节。她喜欢给小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长毛”(太平天国的军队)的传说,说得绘声绘色很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致。使幼年鲁迅对诬蔑太平天国的宣传产生了怀疑。
还有一次,鲁迅从一个远房叔祖玉田老人那里听说,有一部叫《山海经》的书,上面有许多稀奇而好看的图画,他很想得到。虽然长妈妈不识字,但对小鲁迅念念不忘的东西还是记在心上了。大约10多天或者1个月后,她探亲回来,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他,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高兴得全身都颤抖了,赶紧接过来,打开一看,啊!多么怪诞和神奇的世界呀:人面的兽,龙头的蛇,独角的牛,三脚的鸟,还有那掉了头还“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拿着盾牌与斧头狂舞的怪物“刑天”……鲁迅不禁在这美妙的世界中陶醉了,也被这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感动了,使小鲁迅深深地记住了劳苦人民的哺育。
在鲁迅幼年生活里留有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位先生,他就是鲁迅最早的师父。据说鲁迅生于旧历8月3日,和“灶司菩萨”同天,出生那年又是闰年,而且出生时的胎包质地薄,俗称“蓑衣包”。老人们都认为,这样的孩子很少,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就怕难以养大。于是家里人替他去向菩萨“记名”,就是说,报了名,算是“出家人”了。不仅如此,在不到1岁时,还把他抱到寺院,拜龙和尚为师,意思是舍给寺院了,但并非真的去当和尚。做和尚的人自己认为将来能成佛,很高超,但读书人却认为他们不会做官,无家无室,是下贱之辈,所以孩子拜和尚为师,鬼怪也就不来搅扰了。由此得了一个法名“长庚”,也就是长寿的意思。龙师父对人和气,不教鲁迅念经,也不教佛门规矩。从龙师父那里鲁迅得到他一些有益的启示,所以直到晚年,还深情地怀念着他,并尊称他为自己的第一个师父。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第2篇)
鲁迅十三岁时,鲁迅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鲁迅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过。( 励志故事)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鲁迅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难鲁迅留下深赢得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第3篇)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第4篇)
在家里,领着幼年鲁迅的是保姆长妈妈。她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妇女。最初大约是一个生活在农村里的年轻的孤孀,死掉了丈夫和丧失了土地之后,就从农村来到城里谋生。她的姓名,当时是没有人知道的,鲁迅的祖母叫她“阿长”,因此人们也就跟着叫她“阿长”,但孩子们却叫她“长妈妈”。
她懂得很多莫名其妙的道理,还有许多规矩,这一切都是孩子们所不理解的。譬如说,人死了,不说死掉,而说“老掉了”;死了人或生了孩子的屋里,是不应该走进去的;饭粒子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等等。平时她不许孩子们乱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是顽皮,要去告诉母亲去。起初,孩子们并不怎么喜欢她。尤其是当她不留心踩死了鲁迅所心爱的隐鼠,这更使鲁迅十分生气。但是,有一件事,出乎意料之外,使鲁迅对她发生了敬意,因为,她对孩子们能够讲述一些“长毛”(关于太平天国)的故事;又一件事,更使鲁迅对她发生了很大的敬意,那就是,她不知从什么地方替鲁迅找到了一部他日夜所渴望的绘图《山海经》。
鲁迅对于绘图《山海经》的渴望已不止一天了。这事是由和他家同住在这个台门里的远房叔祖玉田老人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珠兰、茉莉之类的花木。他在家里无人可以攀谈,所以就很喜欢和孩子们来往,有时简直称呼他们为“小友”。他的藏书很丰富,其中有一本叫《花镜》,上面印着许多好看的花草和树木,是一部孩子们最心爱的书。但老人却说还有一部更好看的哩,那是绘图的《山海经》。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的拿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这本书上都有。可惜,老人一时找不到,不知被放到哪里去了。孩子们怀着十分迫切的心情,都急于想看这本充满奇异图画的书,但又不好意思逼着老人去寻找。问别人呢,很少有人知道。想买吧,不知到哪里去买,大街离得很远,只有正月间才能够去玩一趟,那时书铺的门却又是关着的。玩得热闹的时候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一到静下来,可就想起了那绘图的《山海经》。也许是鲁迅过于念念不忘这本书吧,连长妈妈也知道了,来问是怎么一回事,鲁迅就把这事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也许是一个月吧,长妈妈在她请假回家转来的时候,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了鲁迅。她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找来了!”这是一个怎样出人意外的消息啊,它比逢年过节还使鲁迅兴奋。他赶紧接过来,打开纸包一看,是四本小小的书。啊!人面兽,九头蛇,……果然都在里面了。虽然这是一部纸张很黄,图像很坏,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刻工印工都是很粗糙的书,但它正是鲁迅所日夜盼望的书。后来,鲁迅把这一位贫农妇女和自己对她的深厚感情,写在一篇充满激情的散文里。
这确是四本小小的不平凡的书,鲁迅从长妈妈的手里,连带着她的那一份无比深厚的情意接受了过来。这是幼年的鲁迅第一次读到的比一切别的书更加使他感动的书。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第5篇)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一、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二、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三、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第6篇)
12岁时,鲁迅离开新台门,到绍兴城里最著名,也是最严厉的三味书屋学习,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他的老师是有名的方正博学的老秀才寿镜吾先生。
先生对鲁迅很好,有一次鲁迅家里的人病了,要用10年的陈米来做药引。鲁迅正为此大费脑筋的时候,寿镜吾知道了,第二天就身穿长衫,背了一袋陈米到鲁迅家里来,使鲁迅深受感动。
他对学生的要求严格,教育方法还是封建的老一套,除了背书、听书、习字、对课,不让学别的,甚至不让看有图画的本子,但活泼的孩子们往往背地里不听那一套。那时鲁迅爱画画儿,用一种叫“荆门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孔孟的书没读成,画的成绩却很不少,最成片段的是《荡寇态》和《西游记》的绣像。
小鲁迅用压岁钱为自己买书。特别是他心爱的画谱、画册。他最开始在皇甫庄见到《毛诗品物图考》时,喜爱极了。后来他积攒了钱到书店去买到一部,爱不释手,偶尔发现有点墨污或别的小毛病,就觉得不满意,赶快拿到书店里去换,换了好几回。最后惹怒了书店的伙什,人家嘲弄地说:“这比姐姐的面孔还白呢,何必换掉?”
这种刻薄的话曾使鲁迅很生气,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少年对书的痴迷程度。当他买不起书的时候,就自己动手抄,他从小就有抄书和描画的习惯,三卷《茶经》、《五木经》他都亲手抄过。
那时他还在祖父的指点下,读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及其他许多古典诗词。祖父给鲁迅兄弟规定了读诗的次序:“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轼诗,笔力雄健,辞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在祖父的影响下,鲁迅除读了《诗经》外,还读了《楚辞》及陶潜、李白、李贺、李商隐、温庭筠、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的诗。小鲁迅聪明伶俐,很受长辈称赞。有一年正月,那时他刚5岁,过年的时候大人们在厅里打牌,有一位长辈看他可爱,就逗他,问道:“你喜欢哪一个人打赢?”
结果鲁迅的回答出人意外,他说:“我喜欢大家都赢。”一句话引得大家都笑起来,连连称赞他。
鲁迅不仅聪明,而且勤奋。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时候,有一次,因为早晨要去给生病的父亲买药,上学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他很后悔自己的迟到,就在桌子的角上,用小刀刻了一个“早”字,用来警诫自己,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迟到过。一直到晚年,鲁迅还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并且在一次闲谈中告诉自己的亲人。这生动地表现了鲁迅自幼严格要求自己和认真学习的精神。
鲁迅的课本上全都是红圈圈,就是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认为写得好的。这是由于他思维敏捷,学习勤奋,读书多的缘故。
鲁迅对什么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并且酷爱自然科学。他最喜欢的是一本上面带有许多图的《花镜》书,这是他花了200多文钱买来的,里面有许多宝贵的栽培经验的知识,还强调通过人工培育可以改变植物的特性,宣传“人力可以回天”的思想。
可以这样说,13岁以前鲁迅的生活是无忧无虑幸福而快乐的,这如同百草园、三味书屋、安桥头一样美好。世界还未将黑暗和肮脏的一面展示给他,他还是个在温暖与欢乐中过着士大夫家庭生活的少爷。他不知道这个社会除了衣食无忧,开心快乐,还是一个黑暗的人间地狱,更不知道自己会为推翻这个世界而冲锋陷阵。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第7篇)
看过鲁迅先生的像,那一本正经的面庞总让我想到“古板学霸”一词,总认为先生的童年定是鼻梁上架着一圈圈的厚镜片在埋头苦读与满口“之乎者也”声中度过的,但我读完那混杂着香甜气味的回味录也不由得大吃一惊了。
通过几朵满乘着夕时记忆的花儿,我似乎看到了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男孩躺在桂树下的小饭桌上,双手枕在脑后正望着星星发呆,祖母讲故事的声音在耳边萦绕,当长妈妈将几本拙劣木刻但却是迅哥儿日思夜想的书放在眼前,那种吹呼雀跃的动作让我不觉想到当年哥伦布初发现那片新大陆时溢于言表的欢喜……先生的童年是快乐的,他有自己的天地和与大自然沟通的美妙享受,有被人惦记疼爱的经历,也有能使他迸发诸多灵感的生活。
我想,快乐是一定有的,但苦涩的味道或许有吧!像那篇看得我不禁替作者着急起来的《五猖会》,当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了……我也严肃起来,好像后面真的站了位催我背书的高大父亲似的。先生离梦寐以求却总是因为不能出去看而只能守在门前眼巴巴地看着几个零碎的“下班”人员走过的五猖会近在咫尺时,我可以想像得到,那一颗炽热急切期盼着的心突然被冰凉的水扑灭的感受,我真的不解了,为什么父亲要在这时要先生背书呢,那墨守成规,封建的思想直到将孩子的天真紧紧地按住喉咙,摁在墙上变得没有气息才肯罢休吗?我似乎听到他心里的呐喊声和委屈的倾诉,这苦涩的封建教育的束缚感紧紧缠绕在我心上。
童年一曲虽终了,但却为先生自己和作为读者的我留下了丝丝缕缕的快乐和隐约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