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提高朗读能力,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
(2)培养阅读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4)了解描写、插叙等写作知识。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1)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领悟并倡扬文中所表现的纯洁真诚的人情美。
(2)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难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及人物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分角色朗读。
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变得(de)十分严厉 逮捕dài 寒颤zhàn
你还得(děi)站两个钟头 逮着玩dǎi 颤抖chàn
怦怦pēng 脸颊jiá 抹mǒ
树杈chà 攥zuàn 反悔huǐ
犄角jī
(2)解释下列词语:
抹: 【释义】①涂;搽:涂抹、抹黑、涂脂抹粉。②擦:抹眼泪、哭天抹泪。③勾掉;除去:抹杀、抹零、把这几个字抹了。④量词:一抹彩霞、一抹斜阳。
攥: 【释义】握住:攥紧、攥拳头、手里攥着一把斧子。
逮: 【释义】 捉;捕:猫逮老鼠、逮小偷。
怦怦: 1、心急;2、心跳。
树杈: 1、亦称"树杈把"。 2、树枝的交汇处。
寒战: 寒噤,也作寒颤。一阵冷风吹来,她禁不住打了个寒战。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语设计:
在物欲横流的人世中,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其实最珍贵的东西是亲情、友情。亲情中有误解,也有冲突。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对于学习、友情、财物等,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也不时有了起伏的波澜,有时让我们无奈、伤心,甚至落泪。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2、作者简介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
2、边听边思考边圈点:
①文中涉及到哪几个人物?
②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如何?
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归纳:
妈妈:着急、霸道、态度生硬、非常固执
我:委屈、无奈、重视友谊
爸爸:严肃、婉转、老成持重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万芳:仗义、体谅、宽恕、明理
万芳的妈妈:责怪、坦率正直
四、深读课文,问题辩析:
1、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2、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课文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4、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
分组讨论,自由辨析。
五、赏读课文,探究写法:
1、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的三件事情,写得集中紧凑,作者是怎么布局的?写了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物是怎样巧妙安排的?
2、从学习语言的角度去赏析以下句子:
①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②人一点也不自私。
③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而为一”。
④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
⑤月亮出来了,冷冷的……
六、知识拓展,课堂小结:
总结与本课有关的一些语文知识
1、写作顺序的一点知识:
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主要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
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课文的17—23节就是插叙部分。
2、人物描写的方法: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3、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
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
”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有点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太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词语。
2、选作基础训练作业。
3、课下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排练课本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新课安排
表演课本剧。
附 《羚羊木雕》课本剧:
第一幕 珍贵的友谊
时间:一个星期天
地点:“我”家
人物:万芳、“我”
道具:羚羊木雕,小藏刀,缝过的运动裤,桌椅一套,学习用具,一盒糖,烟和打火机
【“我”在家做作业,万芳敲门】
“我”:(起身去开门)谁呀!哦!万芳,今天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快进来!
万芳:一个人在家?挺悠闲的嘛!
“我”:(看看万芳穿的裤子)裤子缝好了?那天我裤子破了,幸亏你与我换了裤子,不然我非挨妈妈一顿臭骂不可。
万 芳:昨天我妈罚我对着墙壁站了一个钟头。
“我”:那你为什么不说这裤子是我的。
万 芳:(嘿嘿地笑)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了真相,早晚也会让***知道的。我不忍心让你挨骂呀!
“我”:(惭愧地)我们把裤子换回来吧。
万 芳:(满不在乎地)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呢!
“我”:(难为情地)那天,要是你不说***是高级裁缝,我也不会把破裤子换给你的。你挨了罚又穿上这破裤子,这叫我怎么感激你呢!
万 芳:没关系的,为什么让咱俩是好朋友呢!
万芳:(看见了木雕)这个真漂亮!
“我”:这是我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给我的,看你这样喜欢,就送给你!咋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
万芳:(挺激动)这把小藏刀也送给你、
第二幕 家庭的风波
时间:有一天早上
地点: “我”家
人物:“我”、她爸、***,奶奶
【在“我”的卧房里,“我”正在伏案作业,“我”妈上】
“我”妈:(疑惑不解地)那只羚羊木雕哪去了?
“我”:(小声地)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我”妈:(目光紧紧地盯着“我”,严肃地)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站在书桌旁一动不动,低着头撒谎)我把它收起来了。
“我”妈:放哪去了?拿来我看看!
“我”妈:(变得严厉了一些)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我”:(声音有些发抖地)我没有卖……我送……送人了。
“我”妈:(把手搭在“我”肩上)送给谁了?告诉我!
“我”:(一本正经地)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妈:(坚定地)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哭喊着)不!
【“我”爸上】
“我”爸:(对着妻子)怎么啦?大呼小叫的!
“我”妈:还不是你孩子给惹的!她把那只羚羊送人了!
“我”爸:什么!
“我”爸:(故作镇静,点燃了一支烟,语重心长地)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我”:(毫不示弱地)您已经给我了。
“我”爸:(心平气和地)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妈妈:(去拿来一盒糖)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
【奶奶上】
奶奶:(欲言又止)唉,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妈妈:(眼睛盯着奶奶)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妈妈:(把糖塞给我)拿着,乖孩子,听妈的话。
“我”:(一把推开,哭着往外跑去)
第三幕 伤心的一幕
时间:紧接上幕的一个下着雨的傍晚
地点:万芳家
人物:万芳、“我”、万芳妈
【在万芳家的门外,“我”轻轻敲门。门开了,万芳从门内伸出手来,一把拉进了“我”】
“我”:(站在万芳家中的过道上呜咽着)万芳……
万 芳:(奇怪地)你怎么啦!下这么大的雨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
“我”:(边拿出小刀边喃喃地)没有……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
万 芳:(先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随即满脸委屈地)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万芳妈:(从屋里走出来,看看小刀,又看看万芳和“我”。疑惑不解地)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的什么东西?
【万芳跑进屋去,拿了羚羊木雕出来了。】
万芳妈: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
万芳妈:(从万芳手中拿过羚羊木雕,转过身把羚羊木雕递到“我”手上)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辩解)阿姨!羚羊木雕是我送她的,都怪我……
万芳:(一溜烟跑开了)
第四幕 永远的友情
时间:紧接上幕
地点:离万芳家不远处的路上
人物:“我”、万芳
【万芳无精打采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万芳:(边跑边喊)“我”———路路
“我”:(吃惊的回头望)
万 芳:(气喘吁吁地、一本正经地把小刀递上)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万芳,流下了眼泪)我……我……
(两人紧紧抱在一起,“我”不住的啜泣,万芳用手拍打着她)
三、师生评点
(对课本剧表演作点评,引导学生体验反思。)
四、布置作业
1、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回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一段文字。
2、预习下一课。
五、板书设计
羚羊木雕
张之路
赠送
父母————————————→“我”
∣逼 ︳索
∣ ∣
∣索&n
bsp; ︳要
↓ 转赠 ↓
“我”————————→ 万芳
←————————
归还
羚羊木雕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关键,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2.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3.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富,可是现实中偶或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
2、订正字词:
3、分角色朗读课文:我,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旁白。
要求:落落大方、语气连贯、语调符合人物性格。表演后请大家评议。
4、分析课文: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明确情节:“查问木雕”(妈妈、爸爸和我)──插叙“赠送木雕”(我和万芳)──“强迫取回木雕”(我、奶奶、爸爸、妈妈)──“取回木雕”(万芳和我)
第一部分(1-16段):“查问木雕”,写爸爸妈妈为了一件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
第二部分(17-23段):“赠送木雕”,写“我”和万芳的真挚友谊。
第三部分(24-25段):“强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衬爸妈,暗寓对父母的批评。
第四部分(26段-结尾):“取回木雕”,写“我”讨回羚羊木雕的过程和痛苦的心情。
3、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语言描写的句子。
第一组:刻画妈妈的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去掉加粗词“突然”,可以吗?)
(2)“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句中的“紧紧”表现了什么?)
(3)“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不用“坚定”,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否会发生变化?)
(1)中用“突然”一词,一开头就渲染出紧张的气氛,见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2)句中“紧紧”表现妈妈追查的神态。(3)句用“坚定”表示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
第二组:写“我”的
(1)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怦怦”一词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2)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加粗词有什么作用?)
(3)“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4)“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1)中“怦怦”是拟声词,形容心跳。被逼无奈,“我”受到的惊吓的心理、动作、语言在各句中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我”的真诚无私。
2.思考:通过写妈妈的逼迫、追查,表现了她的态度,显示了文中的“我”的妈妈是怎样一个形象?(提示:外在的形象是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
点拨:妈妈神情面貌——咄咄逼人。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这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在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情感并无分量。性格特征——只知羚羊贵重,不知友情珍贵,即重财轻义。
3.从爸爸“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以及谈话内容看他的态度是否与妈妈相同,可以看出爸爸不同于妈妈的个性是什么?
明确:“静静地”写点烟的姿态,“慢慢地”表示说话的速度,和“很平静”的声音配合起来看其态度实质是相同的;至于个性却有所不同:妈妈严厉,爸爸冷酷。
4.奶奶很简省的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奶奶的话是对“我”父母逼迫要回木雕粗暴做法的批评。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友情,是明事理的,但力量有限,又左右为难。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6、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后三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写月光冷冷的有什么作用?以冷冷的月光烘托心情的哀伤。
2.写万芳的出现有什么作用?万芳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心理变化,是对“我”反悔的原谅。
3.“我”为什么“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流泪既是为被逼反悔的伤感,又是因友情的感动。
4.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有哪些?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用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心理的严重伤害。
5.“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含义是什么?
表示孩子对父母做法的严肃质问。“我”的不服是出于真诚无私的友爱。“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我,但是,“我”是迫不得已的,主要怪父母,怪他们不懂得孩子的感情和人格,对孩子采取了简单生硬的态度。
7、课文内容研讨
讨论下列问题,要提炼观点作出有理有据的分析。
1.你是怎样认识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这场矛盾的?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1.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如万芳妈妈说“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据此可以设想,“我”的妈妈如果委婉地跟万芳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懂事。
2.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2.要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包括大人在内有事要同人商量,尽可能地考虑周全,消除隐患。假如当初父母讲明白木雕的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再则女儿事先征求父母的意见,也就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3.本文叙述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行为处事的观念冲突,反映的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教育的问题,但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或许文章的主旨各不相同,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3.示例一:赞美少年朋友真诚无私的友谊,告诫父母理解儿女,尊重他们的友谊和人格。
示例二:批评大人们重财轻义的思想,告诫父母要尊重儿女的感情。
示例三:家庭成员之间,包括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彼此的理解、尊重和情感交流。
总结):围绕“赠送”和“索回”那只羚羊木雕,发生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两组矛盾。其中,家庭矛盾居于突出位置,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是由家庭矛盾引发的。家庭矛盾广泛存在。虽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深究其原因,有许多家庭的矛盾冲突,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缺乏经常的思想沟通,缺少必要的理解和谅解所造成的。
如果从矛盾的引起来看,孩子自作主张把爸爸送给她的羚羊木雕转送给好友万芳是起因,一般来说,对长辈送给自己的纪念品,无论其价值的高低,都应当珍惜,因为这种纪念品凝聚着一种不一般的感情。之所以孩子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在其思想深处是把赠送物质当作建立友谊的基础了。
对于孩子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疏导,帮助她们端正认识。
然而,父母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注重羚羊木雕的物质价值,却忽略了对子女的感情伤害。
况且,羚羊木雕的“贵重”,孩子先前并未意识到。另外,当孩子因为不谙世事而出现过失时,父母没有仔细了解孩子的思想,没有帮助孩子澄清模糊认识,仅仅是责怪,而且逼着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导致了全家的不愉快。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其深层含义在于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家庭内部的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
7、课堂辩论: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根据学生意向,分甲、乙、丙三个组,分别代表父母、“我”、万芳,选定主持人。
要求:①各组用5分钟准备辩论材料,如观点立论、论辩思路。②论辩中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说话的分寸。③辩论20分钟,评议5分钟,评论先由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9、课堂小结: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的疼爱深情,又有因对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现实中,让我们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馨。
羚羊木雕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感受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知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感知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
4、欣赏文章,感悟友情。
教学步骤:
一、探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文中写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有什么作用?
指名学生回答,明确(大屏幕显示)
冷冷的月光烘托渲染的是一种凄冷的氛围,表现了 “我”因为反悔而伤害友谊后的伤心、难过和孤单的感情。
知识卡片1: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二)、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
二、概括文中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爸爸 说话婉转、持重沉稳 重财轻义
妈妈 态度生硬固执 重财轻义
奶奶 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万芳 仗义、明理 不让朋友为难
万芳妈 明理、处理问题方式简单
“我” 重情义、软弱
知识卡片2: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手法
1、肖像描写
2、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
4、动作描写
5、神态描写
三、作者在本文中的感情倾向是什么?
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走进生活,学会处事
1、小孩子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尊重他们的意见。
2、父亲送给女儿礼物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友情。
3、一家人要多商量,多沟通,多理解,才可避免许多矛盾。
四、欣赏美文,感悟真正的友谊
老师配乐范读 《谁是真正的朋友》
傍晚,一只羊独自在山坡上玩,突然从树木中窜出一只狼来,要吃羊,羊跳起来,拼命用角抵抗,并大声向朋友们求救。
牛在树丛中向这个地方望了一眼,发现是狼,跑走了;
马低头一看,发现是狼,一溜烟跑了;
驴停下脚步,发现是狼,悄悄溜下山坡;
猪经过这里,发现是狼,冲下山坡;
兔子一听,更是箭一般地离去。
山下的狗听见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山坡,从草丛中闪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狼疼得直叫唤,趁狗换气时,怆惶逃走了。
等羊回到家,朋友都来了,
牛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肠子。
马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脑袋。
驴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一声吼叫,吓破狼的胆。
猪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用嘴一拱,就让它摔下山去。
兔子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跑得快,可以传信呀。
在这闹嚷嚷的一群中,唯独没有狗。
……
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那些整日围在你身边,让你有些许小欢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而那些看似远离,实际上时刻关注着你的人,在你快乐的时候,不去奉承你;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为你做事。他们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那些来来往往在生命中的朋友》
生命中总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就像我们走路时马路上那些过客,有与我们背道而行的,也有与我们走向同一个方向的。
与我们背道而行的,也许我们转瞬即忘,岁月的风,会把他们吹到我们记忆的边缘,甚至是我们的记忆之外。
这些人里有一些是我们的朋友,有很多在我们身后,离我们越来越远。
有些朋友会陪我们走一段距离,但时间可能不会太长。人生的道路上岔道太多,在每一个路口,我们的选择都会不同。你选择了这条路,他选择了那条路,于是,只有分手。新的道路上,当然还会有新的同行者,新的朋友,也同样还会有新的岔路口。
正是因为有了友情,我们才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馨。我们的内心仿佛是一只因常常积满忧虑和无奈而倍感沉重的杯子,只有那些为了友情而伸给我们的双手,才愿意真诚的为我们倒空这只杯子,还她快慰和轻松。
正是因为有了友情,我们才能更加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光荣。我们的内心仿佛是一本很厚很厚的书,只有那些和我们的心灵撞出了友情之火的心灵,才会愿意打开这本厚书仔细地阅读和真诚地评注。通过他的评注,我们明白了哪些是该删除的文字;通过他的评注,我们知道了该怎样才能用自己的生命之笔创造出不朽的杰作。
在这个世界上,一想到除了亲人之外还有人在关心着我们的灵魂,我们的心灵怎能不燃烧?一想到除了亲人之外还有人在关注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这怎能不使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一想到除了亲人之外还有人为我们的失败和成就而叹息和祝福,这怎能不使我们感到骄傲和激动?亲情是来自于血缘,而友情却是来自于苍茫人海中的一种美妙的机缘,来自于对彼此荣辱的分享和分担,来自于彼此对对方人格的尊重和对内心的理解。
友情的根植于高尚的精神,而不是植根于低俗的利欲;友情是彼此为对方吹响的鼓舞前进的号角,而不是相互利用的工具;友情是彼此为对方美好的情操而唱的赞歌,而不是相互间的哄骗和吹嘘;友情是为了使朋友之间成为彼此的纯洁品行的一面镜子,而不是为了使彼此成为对方恶行的帮凶……
拥有了友情,就如青山拥有了奔腾的小溪;拥有了友情,就如帆船拥有了顺风;拥有了友情,干渴的旅行者拥有了清泉;拥有了友情,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灵魂就不再是形单影只;拥有了友情,就会有人在我们成功的时候穿过嫉妒的人丛为我们献上一束鲜花,在我们失败痛苦的时候为我们抚平伤痕。
朗读后小结:
这两篇文章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感悟什么样的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朋友是什么?友情是什么?在我们的人生中那些来来往往的人,谁会是我真正的朋友。愿同学们都拥有纯洁美好的友情!
友谊箴言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五、课堂总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和“我”的做法都是有欠缺的。彼此做事时的时候想的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逐渐长大的我们,一方面,遇事要学会多思考,“三思而后行”,要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也要跟大人商量好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
课下延伸
1、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2、课下编课本剧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羚羊木雕教案(第4篇)
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教学和学习方法: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三、木雕鉴赏(幻灯展示)让同学们欣赏我国木雕艺术家在木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进而了解羚羊木雕这种艺术品。
四、检查预习
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给它们注音、解释,学会运用。
(1)犄角(jī):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
(2)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
(3)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4)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
(5)寒颤(zhà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注意]也作“寒战”。
(6)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悔而不承认。
(7)光彩: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本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故事情节依矛盾的冲突,由发生、起因、高潮和结局组成。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起止点。
发生 查问木雕 倒叙 1 —16
起因 赠送木雕 插叙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顺叙 24---35
结局 伤心难过 顺叙 36---38
3.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6个人
4.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研究文章的主题
6.讨论本文的主题。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找出重点语句,进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写作特点。
六、板书设计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 我送木雕不想要回
木雕贵重 我们俩是好朋友
成人世界 少年世界
重 重
财 情
轻 重
义 义
羚羊木雕教案(第5篇)
创意说明:分角色、分角度、分主题,进行朗读、品读、说读等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教学步骤:
一、分角色朗读
1.检查课前预习,指点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中人物及其关系。
3.指导朗读,略举几例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交代朗读要领。
4.分角色朗读课文——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的妈,故事叙述者。读后教师及时评点。
5.准备课堂讨论。教师布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1)简要复述故事情节;(2)“我”与父母的这次矛盾分歧,究竟谁是谁非,请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6.组织课堂讨论,先小组议论,后全班交流。
二、分角度品读
1.品精巧的结构
(1)提问思考:文中写了哪三件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
(2)引导讨论:①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上星期。②送羚羊木雕,昨天。③逼“我”要回羚羊木雕,今天。
(3)提问思考:作者对这三件事的记叙,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4)引导讨论:文章以妈妈的追问开篇,一开始就显示出了紧张的气氛,抓住了读者。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使情节显得紧凑而又集中。
2.品寓含的褒贬
(1)提问思考:①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时,奶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褒贬倾向?②结尾句“这能全怪我吗”,言下之意是什么?③文中父母的话,尤其是妈妈的话,为什么句句都显得如此生硬?④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叙述“我”和万芳的友谊,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
(2)按同桌、小组、全班三个层次展开讨论和交流。
(3)教师归纳点拨:作者的感情倾向寓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即儿童心灵无比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童心无价,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愚蠢的。
3.品简练的语言
(1)品词:本文用词精当,如开篇“妈妈突然问我”的“突然”,“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的“盯”等,或烘托紧张气氛,或传达人物性格,均起到了很好的表达作用。请同学们从文中略举几例,作点简析。
(2)品句:本文许多句子写得简洁明了,如“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月亮出来了,冷冷的”等,既简洁又明白。请同学们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三、分论题说读
1.教师布置下列讨论题目,请同学们从中任选其一,表达自己的看法:①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②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③怎样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先小组议,后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寻机点拨,或作如下提示:①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彼此都有欠缺,都要做得周到一点。②要看看父母的做法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如使女儿伤心之至。③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批评父母,但从“我”这方面看,也有教训可以吸取。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有些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不能自以为是,擅作主张。
3.教学小结。
羚羊木雕教案(第6篇)
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这一家庭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课文中充满了是是非非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点上,如果教师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的讨论、辩论就可以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正是课堂三维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略或教学难度较大的地方,本案例主要想在这方面作一微探。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
2、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学会生存。
教学难点:
分清是非,能与他人共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型:讨论课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安排学生在假期里感受家庭的琐屑,和父母交换一下对家庭中发生的小事的看法。
2、课前预习课文,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能读、能写、能运用,并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3、要求学生熟悉课文中的人物,鼓励自我推荐,作好分角色朗读的准备。
教师:
1、对学生作好分角色朗读指导:
①对课文整体感知。
②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③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④角色分配:妈妈、爸爸、“我”、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故事叙述者。
2、要求学生课前先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给学生讲述辨论的规则及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课前2-3分钟演讲:让学生讲述假期里自己在家里针对家庭小事和父母进行思想交流的情况。找2-3名学生演讲。师生对演讲情况略作评议。
2、情景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我们感觉到自己好像已经悄悄地长大了,在心灵深处或许己开始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在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中,己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叶方舟,驾着这叶方舟,让我们驶向《羚羊木雕》
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
在默读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受知课文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教师选定了几个自我推荐的同学起来朗读课文,教师也参与了朗读,充当文中的“爸爸”,其他同学评价。
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针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指导。
③师生共同对 这次作出评价。
小结:
朗读能够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到感染,在朗读中,我也参与读“爸爸”这个角色,这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家纷纷要求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妈妈”因不严厉、家长作风不过硬而“被迫下岗”(该生因读得缺乏感情而被其他同学代替朗读),“我”因受委屈而得到大家深深的同情……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得大家都沉浸到了文学的魅力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它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关于羚羊木雕的事,它涉及到父母、“我”、奶奶、万芳、万芳妈妈。
②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
明确:在这场家庭冲突中,作者倾向于父母不对,但“我”也有不对的地方,这一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③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怎么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明确:上述问题有较强的主观性,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小结:
让学生结合朗读体验,分组合作、探究,讨论上述问题,并自由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主观体验及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教师要随时加以鼓励和肯定。对于课文的感知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表现出来,当我发现学生对课文己经有了自己的认识时,我便中止了这场讨论,为接下来的辨论作准备。
点评:
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开始进入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这就为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看法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埋下伏笔;当学生获取对课文的整体感悟之后,又为下面将进行的课堂辨论开辟了方便之门,教学中的登堂入室之法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三、课堂辨论
课堂实录:
师:下面就这场家庭矛盾展开辨论,分甲、乙、丙三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下面辨论开始。
生(父母):小孩子互赠礼物是可以的,但要看是什么东西,羚羊这么珍贵的东西送给朋友不合适!
生(“我”):我认为只要是真心朋友没有什么不可以送。
生(万芳):只要是朋友真心相送,我认为什么都有可以接受。
生(父母):那么如果是你的全部家产,你还愿意相送吗?
羚羊木雕教案(第7篇)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2。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⑴教师讲解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⑵学生自己试着自读有关的对话,琢磨技巧的处理。
⑶四人分角色朗读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连贯,二人小石。
其他学生听读,准备评价
⑷抽查几个学生评价,教师小结,教师范读片段,再抽学生朗读对话的片段。
三、课堂讨论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如有争论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四、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送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羚羊木雕教案(第8篇)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积累名言警句。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老师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制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手中的一颗石头):同学们,老师手里是什么?
生答
“对,是一颗普通的石头,但在我的眼里,它又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曾摆在我的桌上。记得有一次,我回家,发现自己书架上的石头不见了。当时,我一下蒙了,追问母亲,原来,刚才她打扫房间,看见这块石头其貌不扬,就把它扔掉了。最后,在垃圾堆里我寻回了石头。为什么老师这么珍爱这块石头,因为它是我最好的朋友从远方带回来的送我的礼物,他现在在成都,我们很久没有见面,这块石头是我们友谊的见证。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同学他友谊的信物——羚羊木雕的命运又是怎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2课《羚羊木雕》。(大屏幕展示题目、作者)
初步感知课文
1、三组学生选出代表朗读课文三个部分,本组其他学生注意听,找出读错的字词,查字典,并当堂予以纠正,教师明确,其他同学注意记录。
(字词略)
2、(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那些人物?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并明确上述问题。
体验反思
同学们,羚羊木雕该不该返还,看来父母与我、万芳、奶奶的观点发生了尖锐的对立,那么羚羊木雕该不该返还,今天我们就让大家来辩一辩,我们就分成两组,正方的观点是“羚羊木雕应该返还”,反方的观点是“羚羊木雕不应该返还”,现在开始辩论。时间20分钟,大家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辩论:大家刚才辩得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认为,“爸爸妈妈”重财轻义、只知珍惜有价的羚羊木雕,不知珍惜孩子们的感情,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有的同学认为“我”不应该把象征父母亲情的羚羊木雕转赠给他人,主要责任在“我”。其实,在生活中,如果“我”在把自己的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别人前征得父母的同意,如果父母在了解送给万芳的原因后默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逼我要回礼物,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的话,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请同学们思考:万芳有那些“仗义”的事?我们在生活中应怎么讲“仗义”?哪些“仗义”是不应该讲的。“仗义”
问题延伸
(大屏幕投影问题)
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伤心事”,你会如何处理?
学生讨论后回答
作文:
(大屏幕投影题目)
《假如我是孩子的父母》、《假如我是那孩子》。
(大屏幕投影)这是关于友谊的名言警句,让我们一起为友谊欢呼: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需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有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古希腊)苏格拉底
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希腊)斯托贝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罗马)西塞罗
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
——(美)爱默生
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
——(英)培根
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俄)高尔基
结尾: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考验。
——马克思
羚羊木雕教案(第9篇)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
①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二、整体感知
1、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3、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三、探究(自主合作)
①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④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四、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为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①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_______(A.dàiB.dǎi)着玩。
②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_______(A.zàngB.cáng)刀送给我。
③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_____(A.zhànB.chàn)。
④她把小刀塞_____(A.sèB.sāiC.sài)到我的手里。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仗义:
②形影不离:
③抗拒:
3.根据课文,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填写合适的叠词。
例: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
①妈妈的目光________地盯着我。
②爸爸_________地点燃一支烟。
③我坐在树底下________地抹眼泪。
④月亮出来了,_________的。
4.填空
①记叙文的六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记叙文的顺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种。
5.人物的描写方法通常有:
A肖像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E神态描写
下列各句分别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将相应的序号填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①“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②“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③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④妈妈眉毛挑得高高;“同什么厂?”()()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受,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给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和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第①段刻画了“我”的什么心理?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和“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相照应的一句是:
3.万芳妈妈的几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①B②A③A④B
2.①讲义气
②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③抵抗和拒绝。
3.①紧紧②静静③偷偷④冷冷
4.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顺叙倒叙插叙
5.①B②BC③D④BE
二、阅读测试题
1.无可奈何、被逼无奈等
2.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3.从侧面写出了羚羊木雕的贵重,同时点明了万芳妈妈和“我”的父母也是同一类人。
4.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
5.揭示了大人们的狭隘、重财轻义的观念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严重伤害,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
羚羊木雕教案(第10篇)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2、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⑴教师讲解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⑵学生自己试着自读有关的对话,琢磨技巧的处理。
⑶四人分角色朗读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连贯,二人小石。
其他学生听读,准备评价
⑷抽查几个学生评价,教师小结,教师范读片段,再抽学生朗读对话的片段。
三、课堂讨论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如有争论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送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羚羊木雕教案(第11篇)
教与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树立正确的友情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2、学会通过文中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特点,用科学的方法态度去评判人物形象。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与学重难点:
1、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与学方法:
文章围绕“亲情”这一话题,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描写,展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十分鲜活。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父母重财轻义的不满,及对我的痛苦与无奈给予同情与关爱。因此,教学中要激活学生在阅读中的灵性、悟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更好地品味、感悟文章。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永远是朋友(演唱:杭天琪)》,导入新课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千斤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春常留以心相许心灵相通让我们永远是朋友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学习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提示: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第三军团》。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手册;1997年入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攥。zuàn树杈。chà怦怦。pēng逮。捕dài逮。着玩dǎi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3、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提示: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爸爸妈妈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很无奈,只好硬着头皮要了回来,对朋友反悔,我伤心极了。
羚羊木雕到底有多珍贵?他对这个家有什么纪念意义?为什么会让父母那么生气?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我的父亲曾经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亚非拉土地上,因此他获得了这件珍贵的纪念品。
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我把如此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我的父母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文中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对话)
2、课文的第17—22段。这几段跟标题羚羊木雕有关系吗?能不能把它们删去。为什么?或者把它们放在文章的开头会怎么样呢?同学们试着换着读读如何?(理解插叙的写作手法)(提示:这几段文字交代了我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万芳的原因,所以不能删去。如果把它们放在文章的开头,就是按时间的推移来写,这种顺序叫做顺叙。而文章这样处理,这几段文字放在中间,就是插叙。这使文章结构更紧凑,一开始母亲的问话就能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温馨提示:在叙述主要事件的中间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情节叫插叙,插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心事件。
重点赏读,质疑探究(1—15段)
1、分角色朗读比赛在课前教师应让学生分好角色,写好各自朗读的话语学法指导:朗读要求: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2、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感悟人物:在朗读中你读人物的对话,从中读出了(人物)是的人。示例:①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或重财轻义)
②爸爸是一个冷酷的人。(或严肃、冷漠、重财轻义)
③万芳妈是一个比较泼辣的人。(或性格粗暴)④奶奶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
⑤万芳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或仗义、纯真)
⑥“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或重友情、纯洁)
三、课堂练习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1—15,26—篇末
2、在“我”和父母的矛盾冲突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于谁?从哪看出?
四、拓展延伸
1、教师朗诵: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孩子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十分严厉一动不动语气咄咄咄逼人语气声音有些发抖坚定哭着喊了起来五、教师总结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六、布置作业
1、准备一场辩论会: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摆事实讲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准备表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羚羊木雕
张之路
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教案(第1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根据自己的情况,查字典解决文字障碍。练习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
能力目标: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家庭成员各自的思想感情,从不同人的立场考虑如何解决这场矛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根据自己的情况,查字典解决文字障碍。
2、练习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
难点
1、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体会家庭成员各自的思想感情,从不同人的立场考虑如何解决这场矛盾。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的故事一波三折,很有吸引力;而更感人的是文中表现的高尚友谊。作者是以一个孩子的口气来讲述故事,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世间(包括家庭、学校)的冷暖,形成两个世界——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在“我”的眼里,这两个世界有着本质的不同,高下优劣自见。这对同龄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被打动并引起共鸣的。课文不难理解,出示投影片只是起着一种媒介作用,触发学生进人课文的情境,设身处地体会“我”的心情,感受“我”的伤心,起着情感教育的作用。另外,由于作者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写,写出了孩子与成人世界的对立状态和对立情绪,因此,还得防止一种偏向,即孩子对成人世界和家庭的反感、反抗的情绪。
教学方法:
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教学媒体:
投影(投影片里的两幅画面,应在两处相关情节的展开中出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相信大家都有好朋友吧,爸爸、妈妈是不是支持你们的友谊呢?你有没有因为朋友的事情跟爸爸妈妈闹过矛盾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看看我们文章中的小主人公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想一想我们到底该如何这类亲情与友情的矛盾。
二、朗读
分角色朗读全文。朗读前,要默读几遍,对生字、多音字、异读字,要先查字典。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构思路梳理;
全文分四个部分,按照以下思路划分结构:“查问木雕”(妈妈、爸爸和我)──插叙“赠送木雕”(我和万芳)──“强迫取回木雕”(我、奶奶、爸爸、妈妈)──“取回木雕”(万芳和我)
第一部分(1—16段):“查问木雕”,写爸爸妈妈为了一件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
第二部分(17—23段):“赠送木雕”,写“我”和万芳的真挚友谊。
第三部分(24—25段):“强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衬爸妈,暗寓对父母的批评。第四部分(26段—结尾):“取回木雕”,写“我”讨回羚羊木雕的过程和痛苦的心情。
展示画面(见图片集锦),体会文中“我”的心情;
重点提示:本文可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两幅画面都取名为“伤心的我”,其实含义有所不同:第一幅画面是冷冰冰的场景,“我”为家庭里缺乏理解和关爱而伤心;第二幅画面是温暖的场景,“我”为万芳的真诚、正直和慷慨而感动,并为自己对万芳的“不友好”而伤心,还为自己在家里的遭遇而伤心。
人物性格分析:“我”:这是一个很珍惜友情的女孩子,她十分赞赏好朋友万芳,至今清晰地记得万芳如何救了她,把那条划破的裤子换回自家,并为此而受罚。当发现万芳特别喜欢那只羚羊木雕时,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万芳:文章用“仗义”一词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用“换裤子”的事例从侧面体现了她的这一特点。当“我”被迫去万芳家要羚羊木雕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心理活动过程。最后,她坦诚地再一次把小刀送给“我”。在万芳身上,闪耀着真诚、豪爽、大度的光芒。
妈妈: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传统型的母亲。在她身上,体现出当代中国传统母亲以严为爱和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理解孩子的弱点。她对女儿的爱,是以对女儿的过于严格的要求甚至有些苛刻的方式体现的,如“我”的新衣裙划破,不敢告诉母亲,这体现了母亲对“我”的严厉。同时,她也不能以平常的心态尝试去理解孩子,或者与孩子进行沟通。“我”划破裤子不敢说,可见母亲没有理解作为一个孩子这种事在所难免,主要需要教育她以后做事要谨慎,从而帮助她成长。母亲以严厉使“我”不敢把事情告诉她,从而使用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关于木雕的问题,母亲一方面并不能理解孩子中友谊的珍贵,同时也没有能让孩子明白木雕在父母心中的主要地位──那也是父母的一片心。
爸爸:除了具有同妈妈类似的特点外,爸爸还具有一定的家长思想,例如他说,东西虽给了女儿,但没允许她送人。
三、理解本文思想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爸爸把贵重的羚羊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2、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意见?为什么?
3、“我对朋友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4、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听听学生的发言,不要硬性强调答案,但要注意防止一种偏向,即对成人世界和家庭的反感、反抗的情绪。)发掘本文的深层底蕴(可作为本课的总结):围绕“赠送”和“索回”那只羚羊木雕,发生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两组矛盾。其中,家庭矛盾居于突出位置,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是由家庭矛盾引发的。家庭矛盾广泛存在。虽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深究其原因,有许多家庭的矛盾冲突,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缺乏经常的思想沟通,缺少必要的理解和谅解所造成的。如果从矛盾的引起来看,孩子自作主张把爸爸送给她的羚羊木雕转送给好友万芳是起因,一般来说,对长辈送给自己的纪念品,无论其价值的高低,都应当珍惜,因为这种纪念品凝聚着一种不一般的感情。之所以孩子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在其思想深处是把赠送物质当作建立友谊的基础了。对于孩子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疏导,帮助她们端正认识。
然而,父母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注重羚羊木雕的物质价值,却忽略了对子女的感情伤害。况且,羚羊木雕的“贵重”,孩子先前并未意识到。另外,当孩子因为不谙世事而出现过失时,父母没有仔细了解孩子的思想,没有帮助孩子澄清模糊认识,仅仅是责怪,而且逼着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导致了全家的不愉快。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其深层含义在于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家庭内部的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
作业布置:
你有没有因和朋友交往同父母发生过矛盾?如果有,你同父母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没有,设想一下,你的父母会如何处理?针对这一话题写一则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