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年味作文(第1篇)
当春节来临时,鞭炮会爆开,成千上万的家庭会被装饰,空气中会弥漫着浓浓的新年气息。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在我的家乡,每年春节,每个家庭都会烧一个竹笋和肉来邀请菩萨,其余的会吃东西和招待客人。奶奶总是很早就开始计划这件事:"今天是元旦,我们要烧一大锅竹笋和肉。"整个春节都要慢慢吃。”大约一年左右,我第一次陪奶奶和妈妈去菜市场买竹笋。这竹笋也很精致,不会太长,所以要尽可能的嫩。幸运的是,奶奶是主要力量。奶奶经验丰富,当她仔细挑选那些令她满意的石笋时,她总是称赞她的精明,甚至称赞她的老板。称重后,我也会赶紧去拿。把它带回家后,我洗了竹笋,把它们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桶里。这是第一种成分。
大约一周后,我们第二次去蔬菜市场买猪肉。我们在许多肉摊前踱来踱去,所以我疑惑地问我奶奶,“奶奶,买猪肉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奶奶笑着告诉我,李竹笋做的猪肉一定是五花肉,这样既耐嚼又不太柴火。然后将五花肉的油脂和李竹笋的汁液混合在一起,美味可口。我一边听,一边开始流口水。奶奶看着我,笑了。
配料终于来了,你可以开始烹饪了!
奶奶把浸泡过的竹笋切成丝,把肉切成豆干大小的块。同时,我们加热了锅。然后在锅里翻炒肉,去掉猪肉上的油。大约五六分钟后,把切碎的竹笋放入锅中,用猪肉煸炒,直到锅里的竹笋被油覆盖。这时,加入了料酒,烟雾立刻被填满了。猪肉和竹笋混合在一起的香味扑鼻而来。加入一大锅水,加入适量酱油、糖、肉和竹笋炖。直到筷子可以很容易地插入肉中,这意味着炖肉差不多完成了。打开锅盖,香味溢出来,充满了整个厨房。再尝一次,嗯,味道正好。这表明你可以出锅了!我们把肉和竹笋放进一个大盆里,盆里装满了一个大盆。棕色的猪肉和竹笋有一个很好的颜色层次,上面有闪亮的油层,看起来非常美味和有吸引力。故事到此结束。每次你想吃的时候,就用勺子把它加热。
但是,我认为它应该是新鲜的,更好吃,所以我向奶奶提出了我的困惑。奶奶温柔地对我说:“在过去,每个家庭都缺少物质。在新年期间用竹笋烧肉已经是一种罕见的美味了。一个客人来了,他拿出一个勺子和一碗热肉,作为每个人的主菜。现在时代变了。虽然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好,但竹笋肉的味道早已融入萧山人的口味。“正如老舍的祖父在他的读书《北方的春节》中所说,腊八节必须喝特别的腊八粥。在我们家乡,用竹笋煮肉是一年中的代表。吃美味的笋肉是为了品味生活的简单之美和家的温暖。有了这种经历,我会仔细咀嚼,重点放在竹笋和烤肉上。嗯,我仍然喜欢这种味道,甜甜的,从我的味蕾到我的心脏的一缕,这就是一年的味道。
我眼中的年味作文(第2篇)
一年一度的除夕到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放鞭炮,到处充满着喜庆、欢快的氛围。除夕夜,我们一家三口也不例外,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寻找中国的“年味”。
年三十为什么叫除夕呢?爸爸告诉我,版本有好多种,公认的说法是古时候有一个凶恶的怪兽叫做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最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年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户贴大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逐夕兽,以求得新的一年安宁。从此,这种习俗流传下来,年三十就被称为除夕。
中国的有着独特的年俗文化,如包饺子、贴门神、耍花灯,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期盼来年财源滚滚,吃鸡寓意“吉利”,吃鱼就是“年年有余”。不过,听说过年不能吃酸菜,说是“辛酸”;白菜也不能碰,说是“白干”。但我觉得,不能光靠这些食物决定来年的好运或厄运,想要得到上天的眷顾,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得来的。
接着,爸爸妈妈聊起了自己的家乡过除夕的风俗。爸爸给我讲了湖南老家过年的习惯:在湖南,除夕的团圆饭是在除夕的早晨或中午开始的,食物一般有腊鱼、腊肉、油炸豆腐等,还有地瓜干和花生等零食。而且,豆腐是一定要吃的,因为豆腐谐音“多福”或“斗富”,寓意着新的一年更加富有、幸福。爸爸说,他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除夕观看花灯,还有耍杂技、变魔术和原汁原味的湖南花鼓戏。
妈妈是江苏人,她也讲起了小时候除夕的情景:在江苏,每家每户的团圆饭都是在晚上吃的,“鱼米之乡”的年夜饭一定少不了鱼,当然和湖南一样,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妈妈小时候的新衣服是自家买布料,请裁缝做的,新鞋子是外婆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初一还会跟同龄小朋友结伴去拜年,一圈下来就会“大获丰收”,瓜子、花生、糖果等把衣服口袋塞得满满的。
听了爸爸妈妈的讲述,我又想到:像我这种在上海大都市“土生土长”的“00后”,和爸妈他们这一代的过年方式就不一样了,主要是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并通过网络和老家的亲戚“团聚”。想和远方的亲戚聊天,可以使用QQ、微信或微博私信的方式;如果想见到对方,还能用视频通话模式;想送给长辈一件礼物,能够先去网上挑选,再寄到对方家里;当然,压岁钱也不用给现金了,直接打入我的网上银行账户。于是,我把我的想法也说了一遍。“不过,”我又说,“这样过除夕,虽然省去了回老家时的旅途劳累,但总感觉缺少了家人团聚时的那种温馨味道,不如我们明年回老家过年吧!”爸爸妈妈齐声说“好”!
这时,我们仿佛闻听到了远方家乡的欢声笑语。
我眼中的年味作文(第3篇)
期末考试结束了,我早已是归心似箭。坐了两天车,跨过两个省界,我从杭州回到了老家,江西德安。到家时正是农历二十四,小年夜。不甚密集的鞭炮声渲染了一丝年的味道。
春节的县城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首先就是人多,比杭州人还多。妈妈展示了她的朋友拍的杭州地铁照片,空落落的车厢证明了,春节里人潮是从大城市往小城市里流动的。这其中也包括了我们家。
大街小巷,一串一串拖着穗子的红灯笼挂在头顶。那些卖手工棉鞋的铺子,都不约而同把醒目的红鞋摆在台子上,有的甚至把红棉鞋束在一起,系在房前的梁子上,远远看去,也是红成一片,如灯笼一般喜庆。
县里新开了一家商场。商场里人声鼎沸,来商场的人多半是前来购买新衣和年货的。商场里每一间店铺都取出了最好的年货,包上尽可能华丽的包装,摆在大厅中央一圈红桌子上。不知“年”为何物便被家长带来采购的小孩子们,就在这红桌子里外捉迷藏。稍大一点的孩子,则像我一样,在一堆堆的玩具与珍品卡牌之间流连。
“今天除夕,我们一起放烟花!”朋友章莹说。在老家过得全然忘记了时间的我才意识到今天竟然是除夕,那我应该早些回家才是。匆匆和章莹说了再见,便飞快上楼。推开门,发现人都聚在餐厅里呢。大人们站着聊天,内容终于不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是明年的安排,还有很多亲戚朋友的八卦,滔滔不绝。
最吸引我的还是年夜饭。果然,一桌好菜!且不说光是闻名便令人垂涎三尺的板栗烧鸡、青椒肥肠,单是过年时必备的红烧鱼就能让人一口气咽下一碗饭。虽说是“红烧鱼“,但实际是用黄烧的办法做的,较之正宗红烧,它更清香醇厚。做法简单:只须把鱼剖开洗净,加入油和料酒烧制,最后撒上葱花即可。今天,外婆别出心裁在鱼肚子里塞满了腊肉,这样的鱼比往日多了几分熏香,更加诱人。依过年的习俗,鱼是不能吃完的,图个“年年有余”。
年夜饭照例吃得极慢,吃完饭时,春晚早就开始了。可是我们这样玩心重的孩子是不看春晚的,放下筷子就呼朋引伴放烟花去了。过不了多久,小区的院子已是烟火一片,烟雾缭绕。迷蒙烟雾中,远远传来几声犬吠,高亢刺耳,却比平日里添了几分喜庆。恰在这时,一位大人拎着一串鞭炮下楼了。人群一窝蜂地拥上去,挤着抢着看放鞭炮,不敢近一点,又生怕站得远了些。鞭炮炸响,孩子们提心吊胆四散逃跑。每逢放鞭炮都是这样,人群聚拢又散开,周而复始,不知厌烦。
几轮鞭炮放完,孩子们也累了。迷迷糊糊各自回家,身子一歪就倒在床上。门外的年味儿终是太浓,不由分说便侵入房中。这不,身子累了,脑子里却还是在回放:
灯笼、棉鞋、红柜台……“回来吃饭喽”……“下来放烟花啊”……
我眼中的年味作文(第4篇)
进了腊月门,便掰着手指头盼寒假,望春节。却似乎越盼望,越颇不可耐了。
家家户户趁着大好天气洗衣晾被,随处可见的欢天喜地新气象,还有那大街小巷背着行囊踏上回家旅程的人们等都撩逗着我迫切的心情。我不由得催促爸妈快些办好事情,带上大包小包即刻踏上回家的路程,在坐上车的那一刻,心也似这沉重的包裹,有了一种稳稳的安心。
在我认为,最重要的祭神活动——谢年,便是春节到来的征兆,所以我也特别喜欢帮着奶奶忙前忙后。谢年前,要将家里的对联、门联都换了新的,所谓辞旧迎新。所谓谢年,就是谢神灵的护佑,盼年景的丰茂,一般是八仙桌要抬放大门口,桌端要摆上香炉蜡台,还要陈放祭品。这是格外讲究的,比如谢年的大公鸡背上还要涂鸡血,猪头猪尾都要全,这就是大吉大利、有头有尾的寓意。这雷打不动的传统习俗,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幸福安康,万事大吉。
看着奶奶带着我们谢年的认真劲,仿佛一年来时光的足迹都有了温情,对于新的一年也便更加期待了。
转眼便是除夕盛宴。对于年,季羡林先生有过这样的描述:“对儿时的我而言,过的是一场味蕾的盛宴。”于我而言,年夜饭便是如此。奶奶总能将那白白糯糯的糯米肠灌得恰到好处。看,揭开锅,刹那间,白腾腾的热气欢快地蹿了出来,氤氲在潮湿的灶边,一条条的长长久久被奶奶捞了出来,温暖都仿佛从奶奶的指间溢了出来。
除夕盛宴,奶奶炖鸡(用东阳话说是——钵头炖鸡)。看着奶奶把一只大公鸡切块,就着料酒、笋干、虫草花等放入钵头中,用慢火熬炖。这样才能熬得出滋味,炖得出年味。那时那刻,空气里,都是年的香味在游走。开锅时,奶奶一一叫我们尝尝,过年吃鸡,大吉大利。
除夕盛宴,当然不能少了那白胖胖,白花花的元宝——饺子。眼看着馅和皮儿在大家手中捏得有模有样,等到水在锅中咕噜咕噜地绽开了花,它们就挺着肚子一个个地下了锅。不一会儿,一盘盘的饺子便上了桌。“来来来,大家吃,大家吃,来年财源滚滚。”爸爸抢先说。还有那红烧鲫鱼,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盛宴的一盘炸芝麻团,一团和气;一盘香煎年糕,步步高升;一盘红果,红红火火;还有些绿色的,当然是四季常青!一盘盘冒着热气上桌,大家齐动筷,齐干杯,一片欢声笑语荡漾在奶奶的小屋子里,莫名的暖意便涌上了心头。
盛宴结束,摆上茶水、干果、水果等,我跟弟弟妹妹们就穿梭在长辈们跟前快活地说着:“恭喜发财,红包红包!”调皮的弟弟还赶紧把压岁钱压到自己枕头底下,压压岁。大人们在那里谈着今年的丰收,来年的期盼,相互间的祝福,一片片的欢笑,一声声的祝福,使年味越发的浓郁了。
年复一年,年味在我的记忆里又浓缩了一回。
我眼中的年味作文(第5篇)
平时和人闲扯“过年”话题,总是听说现在过年没有“年味”,而今置身新春佳节,这样的说辞更多,这引起了我对“年味”的思索。我认为从以前到现在“年味”总是浓浓的。
什么是“年味”?
回想孩提时,盼星星,盼月亮,时时盼望过新年,因为那时过新年有新衣穿,有好吃的,可以随着大人走亲访友要压岁钱。那时老人们常说:“腊过八、祭过灶、不久新年就来到、女孩要花、男孩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说的便是此情。
还有儿时常到邻居家玩耍,见到他们家的灶台的墙上贴有拓印的彩色画像,还有对联和横批,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我指着问,那是谁?他们家的老奶奶说:“是老灶爷”。烧火做饭时老奶奶还时常念念有词,内容是保佑一家有吃有喝之类,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的小年,据说这一天家家户户买祭灶糖,祭拜老灶爷,让祭灶糖粘住老灶爷的嘴,上天只能说好话,我当时不甚明白。
更有幼时,年前几天的安排:“二十三祭灶官(祭拜老灶爷)、二十四扫房子(打扫卫生,旮旮旯旯都要打扫)、二十五拐豆腐(用手摇石磨)、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花画(贴春联)、二十九过年去打酒、三十蜕皮(穿新衣)、初一撅蹲(拜年),我想这就是先前那浓浓的“年味”。
我要说如今过年“年味”也是浓浓的咧。殊不知年前人们穿梭于服装店,添置新衣、逛超市疯狂购置年货,如果说这还不算是年味的话,那么红红的春联贴起来、高高的灯笼挂起来、团圆的饺子吃起来,算不算是浓浓的年味?如果这些还不够的话。看,年三十,神州大地、亿万人们看春晚、一家家的人们围在一起嗑瓜子、吃糖果、品小酒,这些呢?
如果以上,大家感觉年味还不够浓郁,那么大年初一,耄耋老人,穿着新衣、右手拿烟、左手拿糖、或坐或站、面带笑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前来拜年的街邻街坊,亲朋好友。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确如此,家有老人,这一天可以说是门庭若市,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无论是黄发小儿,亦或是步履蹒跚的老人,这一天都要走街串巷,给长辈拜年。虽然说现在,新风尚,移风易俗,不再磕头,可是这一天都要走动起来,一年来彼此之间有隔阂的邻里,也在相互走动中烟消云散。
大街小巷行色匆匆的人们,不用问都是拜年的,就连手机肆虐的现在,今天低头族少之又少,偶尔看一下手机,远处的亲朋好友,多年的同学,昔日的同事领导,微信拜年几乎爆棚,也只得群发群聊。
想一想,看一看,不会再有人说而今过年没有“年味”的吧。
其实我要说过年从来不缺乏“年味”,只要静静聆听,用心品味,置身于“过年”,“年味”总是么么哒!国富民强,乡村移俗,“年味”依然浓浓,愈品味愈浓。你说呢?
我眼中的年味作文(第6篇)
春节款款而来,又是一年除夕到,空气中开始若有若无飘起年的味道。
充满温暖的年味
走上清冷的大街,夜晚的凉风吹过耳畔,街道两旁上的灯笼陡然亮起,红黄的光透过灯笼照映在我的侧脸,发丝都被染得火红。街旁卖金纸的店里有几个妇人正在挑金纸,她们动作快速,付完款便走出店门呼出一串长长的热气,裹紧外套小跑出去,是急着去拜天公吧。
街道两旁的人家十分热闹,隔着透明的玻璃,可以看见他们通红的脸儿如熟透的苹果,十分可爱。几个小孩裹着红衫儿,双手拿着饮料向长辈们鞠躬,道一声圆满的“新年快乐”。我抬眼看着蓝黑墨汁似的天空颇为感慨,时间如流水,去年的春节仿佛在昨天。一阵铃声打破了我乱窜的思绪,母亲的声音从喧闹的人群中挤出来:“怎么还没回来啊?人都到了,就差你一个人。”
弥漫笑声的年味
踏进家门的第一步,我便感受一股热气朝我涌来。“囡囡回来了,快快快,火锅正扑腾扑腾冒着热气呢。”姑姑朝我走过来,我笑着调侃她的大红皮衣反光,她娇嗔轻推了一下。
我坐在餐桌边,看见母亲围着围裙在旁边笑吟吟地看着大舅大伯们聊得热火朝天,眼神里溢满了幸福感,看得我眼眶有点热,这是她期盼已久的大团圆。小孩子们围在小桌子边,用含糊不清的话语说着自己在幼儿园的趣事,手舞足蹈的样子引得大人们频频发笑。大舅妈又像往年一样在旁开个妈咪Party,述说着各自孩子的成长糗事,话语间无比溺爱。弟弟们早早吃完饭在沙发那捧着手机兴高采烈的打游戏,姐姐们和我讲着学校的趣事,因为有一些共鸣都笑得停不下来。
溢满亲情的年味
母亲在大门口烧着金纸,黑色的纸沫飘上半空中,火团照得我暖和和的。“嘭嘭嘭”,烟花声响彻半边天,七彩的颜色闪过我的双眼,烟花绽放着一朵又一朵的美好。春晚的小品声夹杂在烟花声中,有点不真切,后来烟花声渐渐平息了,大家都进去了。我呆呆望着门前的龙眼树,周围恢复安静,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我脑子里冒出林清玄先生的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才意识到自己在患得患失。过去的很快成了过去,除了回忆里有它的身影,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所以老人才经常说,珍惜现在,珍惜当下。
我走进屋里迎接热闹的气息,他们正说着要小搓一会儿麻将,谁知道这一会儿又是多久呢?麻将声响起了,掺杂着欢声笑语,甚至要溢出去,再也听不见门外的风声,也淹没了我的多愁善感。我茅塞顿开,那好吧,一切都不重要。我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个人。
这充满亲情的年味儿,值得用一生去品味。我面对着他们,轻轻地拥抱这个家,这个充溢真情和爱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