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第1篇)

  目光,碾过的世态百相。安静,凝固,繁华背后的家族兴衰犹如尘土,早已在时光流逝中被风沙抹去,了无踪迹,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初读《红楼梦》时我不过是几岁大的黄毛丫头,肚中墨汁浅,很快便被书中深奥的语言搞得头晕脑涨,不打算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下去,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华与喧闹似乎就成了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知书达理,贾母的慈祥和蔼,贾政的正直,其他人物的刻薄,自私自利……于当时年少无知的我而言,《红楼梦》只不过是一本记录明末清初一户富人家的兴衰荣辱史罢了。

  再品《红楼梦》,随着阅历的丰富,视野的开拓,这本书于我,不再仅仅是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平凡故事,它开始有了更加深远的寓意,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领悟那背后所蕴含的真正含义,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位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贾府,这是当时集财富,权势于一身的大家族,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家族的一切都是如此风光美好,府中那此黑暗腐朽又有谁知晓。宝玉,黛玉,宝钗,湘云等人,整日待在大观园中,吟诗作画,捕蝶赏花,多么的快活!多么的风雅!但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礼节限制,看似活人又非活人般生活,宛如一只只牵线木偶,在这种长期的压抑之下,感情越压抑便积累的越多,一旦爆发便难以遏制住。

  打开时间的百宝箱,回首那一段缠绵悱恻的恋情,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又过不去,初见黛玉,楚楚动人,红唇皓齿,纯真浪漫。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宝黛之间的缘分,在相见的那一刹那似乎早已注定。在大观园中的,一段情投意合由爱恋由此开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怎么也拗不过贾母的一段话。

  大喜之日,佳人却香消玉殒,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又有谁明白黛玉心中的无尽的苦楚,泪如那断线的珠子般滴落,而宝玉却被蒙在鼓里,为他和黛玉的婚事欢喜不已,两处气氛虽有天地之差,却能异曲同工地表现出两人之间的爱意。最后,那个眼含泪水的女子随着诗稿烧毁一同逝去,知晓了一切的宝玉,悲痛欲绝,一夜成长,不再是那纯真无知的少年郎,看破红尘,不久就随着一僧一道而去,了无踪迹,而宝钗呢?她虽成了贾府少奶奶,却失去了情爱,一辈子孤苦悲寂地守在府中,何其悲凉!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结束了……

  贾府中国大家族不仅仅是一家族的没落,更代表着时代没落与社会风气的腐败,代表了作者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悲伤,而宝黛之间的恋情更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与冲击,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合上书本,放在心上的《红楼梦》,喜忧之间尽是魂牵梦吟,聚散过往皆为沉浮幻境。它孕育着智慧,积蓄着文化;它,展现着艺术魅力;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读红楼梦有感(第2篇)

  最近我们学校出了一本新书,——,《红楼梦》,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故事情节很曲折。讲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我放不下。

  小说讲的是林黛玉爱上了贾宝玉,但贾宝玉的长辈不许他娶林黛玉。林黛玉虽然长得好看,但是身体虚弱,非常娇弱,一直哭。最后贾宝玉没有娶她,黛玉忧郁而死。这个故事也讲述了当时人们是如何努力工作的,暗示了作者晚年生活在北京西郊,生活贫困的现实。整部作品聚焦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四大家族从胜利到衰落的衰落过程。作品发人深省。它们也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今文明繁荣时代的中国人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好的时代,这让我们更加珍惜它们,提醒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去回报生活。

  看完书,盖起来思考。我觉得林黛玉不是什么好人。我不太喜欢这个角色。她总是哭,眼里含着泪水。而且身体不好,老是生病。她和宝钗反差特别大。宝钗稳重,识大体,顾全大局,精通一切诗词歌赋,生活热情,有上进心。从某种角度来说,她和宝玉是很好的一对。可是,偏偏贾宝玉讨厌自己的仕途,给这段婚姻增添了一片阴云。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人在我们身边,他们雄心勃勃,积极进取,决心朝着权力、声誉和地位的方向前进。也有一些人看到了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权利和地位,但最终他们只是一朵云。在他们看来,人生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幸福。所以这些人不是追求名利,而是享受当下。对待人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价值观是:无论我们的脚步到达哪里,我们都不要忘记,幸福是我们出发时的目标方向。

  “装真真假假,无所事事还在”,让人对《红楼梦》里的一切都感到疑惑。林黛玉作为一个灵魂人物,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簇孤傲、孤傲、孤傲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是命运的结果,也写为命运。

读红楼梦有感(第3篇)

  毛主席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既然有阅读能力,不可不读红楼梦。读一遍也不行,至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我很惭愧,直到现在大二了才拾起阅读这一习惯,而《红楼梦》是我踏上阅读之路的第一站。我花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阅读这本名著,仅读了一遍。

  《红楼梦》共有73万字,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百度百科介绍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确它囊括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

  《红楼梦》中涉及到了管理这一块的知识。在管理上,我们首当其冲想到的是凤姐在帮忙料理宁国府时,文中写道:“王夫人因问凤姐:“你今儿怎么样?”凤姐儿道:“太太只管请回去。我须得先理出一个头绪来,才回去得呢。”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去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凤姐虽在眼界和格局上比不上贾母,但胜在执行力强,首先将事务捋头绪,分析弊端造成的原因,紧接着根据各个问题来制定解决方案并且严格实行。有理有据,有始有终,执行者应当如此。

  第十三回前文秦氏托梦给凤姐的一番嘱咐,“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我认为是秦可卿同为管理者提醒王熙凤居安思危尽早预备衰败后的事宜并具体指出了可行的措施。“盛极必衰,月满则亏”,为后期贾府的衰败埋下伏笔。

  鲁迅先生讲:“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曹雪芹先生在书的前数回,将贾府的奢靡景象写的淋漓尽致与后数回贾府败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贾府这一百年望族没落后更显悲凉,不过是黄粱一梦。文中曹雪芹先生反复通过虚幻的梦境给读者暗示,这不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读红楼梦有感(第4篇)

  读了《红楼梦》不禁感叹文字的力量和作者—曹雪芹对文字强大的驾驭能力。可以说,阅读过程如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读者认真品味、深入挖掘。大到一个人物、一场盛宴,小到一个人名、一盘菜肴,都无一不掩埋着作者的深厚寓意。过程是充满乐趣的,却也是艰辛的。

  全书如一部百科全书,作者通过书中不同人物之口向读者传递着各种信息。革命家说:《红楼梦》是阶级斗争;政治家说:《红楼梦》是“挂羊头卖狗肉”;史学家说:《红楼梦》是家族兴衰。;社会学家说:《红楼梦》是“三教九流”;经济学家说:《红楼梦》是管理全书;红学家说:《红楼梦》是衣食父母;道德家说:《红楼梦》是“夺命三郎”;小说家说:《红楼梦》是“黄山归来不看岳”;大画家说:《红楼梦》是浓墨重彩亦相宜等等,真乃见仁见智。

  对《红楼梦》评价很多,个人见解也不同,可以说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用曹翁自己的话讲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读红楼梦有感(第5篇)

  中国四大名著,部部精彩绝伦,值得回味。但是我最喜欢的要属红楼梦了。看完红楼梦,我很感慨,感慨他们曾经的无忧生活,感慨他们命运的跌宕起伏……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看完《红楼梦》,我的心情一直无法平静,我思考了很多。或许人生本来就是如此,不可能事事完美无瑕,也不可能一生平平顺顺,事事如意,这就是人生。

读红楼梦有感(第6篇)

  读童话,让人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读百科全书,让人知识面广阔;读名著,让人感悟非凡。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唱起了一曲曲悠悠的红楼,悠悠中又有万般叹息、万般无奈、万般悲伤。

  一曲红楼,万般叹息。它叹息封建社会的贫富悬殊、世态炎凉;叹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平等社会,在这不平等的封建社会中伴随着人性不纯真的年代,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也写了封建社会的重重悲剧。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清纯善良的心灵,有倾国倾城的美貌,有字字珠玑的清工好词,却在这男尊女婢的凄凉社会中唱出了一曲曲悲歌: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被折磨致死的是迎春,远嫁的是探春,青灯礼佛伴终生的是惜春,含冤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独守空房的是宝钗,含恨而终的是林黛玉……这样的红楼,怎么不令人万般叹息呢!这是对这个人情冷酷社会无情的鞭笞。

  一曲红楼,万般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中所有女性的惋惜与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的铿锵之词。林黛玉便是这鲜活人物的代表之一,在大观园中,她是主也是客,她用自己的力量去爱宝玉,所以她认识到自身的可贵,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春,似水流年”的时候仿佛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可惜,所谓的门当户对将林黛玉推入深渊,病榻前的林黛玉清瘦憔悴的面容,凛冽的寒中吹动的素衣,令人心痛,她轻唤一声“宝玉,你好……”便如葬花般平静、安宁地离开了人世,她是一朵生性纯洁的丁香,悠悠的芬芳留下无尽凄美,美丽的容颜虽被泥土盖住,但她的尊严已永远凝固成久绕不散的青烟……

  一曲红楼,万般叹息,只怨那朝代本腐朽,读名著《红楼梦》,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冷酷无情,领悟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从中真正体会到了当今社会的和谐美好!